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西农信 > 农信故事农信故事

勿忘立业初心 传承背包精神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胡文杰 发布时间:2019/12/25 17:04:51

蓦然回首,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孜孜不倦、乐于奉献,书写了一曲曲默默奋斗和奉献的乐章,让农村信用社历经风风雨雨后,逐渐由小到大,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爷爷的“粗布包”

儿时总爱伏在爷爷的膝头,听爷爷讲年轻时的事。爷爷于1960年参加农信社工作,那时农信社规模很小,基本上都是在生产队的一间破屋子里办公,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把算盘、一个挎包、几册账本、一个人,这些就是农信社的全部。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就靠两条腿“跑”出了农信社的发展。那时的爷爷每天背着粗布包、顶风冒雪,走东家串西家。入股、存款、放贷、收息,几元几角、几角几分,靠着一把老算盘,打下了农信社的江山。记得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冬季,临近年关大雪封路,为了不耽搁乡亲们买年货,爷爷背起了他的粗布包,翻山越岭,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3个多小时,天色渐暗,路上没有行人,夜幕下的山里显得异常的安静,只能听到耳边沙沙的雪声,爷爷害怕了,哼着歌给自己壮胆。当他把钱一分不少挨家挨户的递到老乡的手中时,一位老人感动的握住了爷爷的手,那一握让爷爷感觉到责任与温暖。

做父亲的“工作台”

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父亲毕业后接过“接力棒”,成为我们家第二代农信人,那时的办公场所设在村委大院的一间平房内,有了柜台。尽管环境艰苦,但父亲满怀对农信事业的无限忠诚,靠着那股子坚韧的精神始终默默坚守在农信一线,将自己一生奉献给了所挚爱的农信事业。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逢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父亲不是在年终结算,就是在值班守库。当时我特别不理解为啥父亲会有那么多的工作。父亲却说,他的工作就是和钱打交道,必须做到分毫不差。而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做了父亲的“工作台”。那是一个周日,我去找他,可他忙,只好带我去工作。那时年幼,不懂他的工作,只知道跟着他这一家那一家的跑,还都是些零零碎碎收付款的小事。时值农忙,有一家的阿姨说:“哎呀,当家的去地里干活了,我不懂这些。”我以为只好等到下次来了,没想到父亲却说:“那我们去地里找他吧!”到了地里找到了满头大汗的“当家的”,他们谈了好久,父亲对我说:“在学校跟同学玩跳山羊吗?”我开心的说:“玩啊。”“那行,就像那样把腰弯下来。”没想到父亲把他的斜挎包铺在我背上,在包上面打起了算盘。就这样,他们围着我,在我背上完成了一次“业务洽谈”。

虽然我不太懂他们谈了什么业务,但我却记得那个场景,炎炎夏日,黄土地,手扶锄头的农人,汗珠滴答的父亲,还有弯腰弯的喊累的我。

从爷爷和父亲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两代农信人“心怀责任、爱岗敬业”的责任与担当。那时不曾懂得这就是农信人“背包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小胡的“改制梦”

正如那句歌词一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年我踏入了农信社的大门,成为农信大家庭的一员,此时的农信社,计算机代替了算盘,服务“装”进了手机,实现了通存通兑,开发了福农卡、农信一卡通,轻松办理存、贷、汇业务,普惠金融打通了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城乡群众方便了,钱包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现在,浑源联社正紧锣密鼓向着改制目标铿锵前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体制健全的农商行将屹立在恒山脚下。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