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走百县 进千企 访万民 > 百县亮点百县亮点

古交:创新引领资源城市转型升级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王秀萍 畅雪 发布时间:2014/7/1 10:45:26

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产业结构相应调整;资源型城市发展受困,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以城建拉动项目,以项目推动效益;转型方式在变,创新思路不变。


6月的古交,热情如火。转型三年,效果初现。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初,李小鹏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转型跨越中的山西提出了这样的期许。


面对现实,古交把“口袋”里的资源转化为了发展的优势动力。把握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制度改革、政策落实的方向。稳增长、促转型、抓落实。上项目、看效益、重民生。


凭借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古交走出了一条创新思路引领产业升级之路。


转型发展,古交要走什么路?


今年第一季度,古交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4%。


作为山西最大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古交经济曾一度是山西经济的“风向标”。而高度依赖煤炭资源而生存的结果显而易见:从2008年全省煤炭资源大整合,到2011年年末,古交的GDP由22亿元迅速下跌至12亿元。


转型发展,古交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有一组数字:35510。


“35510”,将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一个“5”,就是立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新技术新材料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


不能再依赖煤炭,古交根据该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创新产业体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链的延伸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上。


事实上,除了有煤,山西还是全国镁合金产量最大的省份。过去省内企业对镁合金的开发非常单一,以原材料形式提供者居多。古交市银河镁业有限公司一改传统的做法,从做原材料改做终端产品加工制造,用科技武装的团队,创新生产出了镁合金轮椅、折叠床、自行车等产品。非满产状态下年产能仍达30多万套,年产值2000多万元,产品远销至海内外多个地区和国家。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银河镁业就成长为了当地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转型中的古交念通了这本“真经”,瞄准了煤炭深加工、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加快煤矿企业提升改造的同时,古交还依托太原煤气化、华润煤业、西山煤电等大型企业,进一步延伸“煤-焦-精细化工”、“煤-电-新型建材”产业链条:西山蓝焰煤层气开发项目已累计推出井场626个,建成煤层气地面钻井562口,形成日抽采气量15万立方米的压缩能力;依托科技园区入驻的赛隆特种陶瓷、液体金属芯片散热器、人体健康信息无线监测系统技术3个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


想发展就要敢变革。下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古交走出了一条新兴产业“托举”起的高效能转型之路。


经济提升,连片发展是关键


转型三年间,古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没人敢为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偷着乐”,这是个参照标准的问题,是建立在去年经济下滑基础上的对比。今后古交会不会出现增长乏力?未来又该如何继续提升经济效益?古交的选择,是用项目提升经济效益,靠产业集群的连片发展效应拉动增长后劲。


2013年,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就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立足高远,古交市又提出了另一组数字:2112——打造20个现代农业园区,10个优质工业项目,10个三产服务业项目,20个城建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项目引导,带动区域经济连片式发展,树立了多个地方经济的排头兵。这不仅贡献出漂亮的GDP,更能吸纳就业、延伸产业,最终实现百姓的富裕。


山西关头红色老区文化农业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走的就是一条靠龙头企业引导作用发展连片式经济的新路子。


2011年9月,古交市岔口乡开始兴建关头老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年多的发展,该园区已经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巨变的背景,是关头贫困村的“帽子”。纵观我省的贫困地区,其“贫”的根本是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困”的缘由是因为没有产业推动。现在有了关头老区现代农业园区这样的产业,怎么能够带活当地经济循环,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答案是连片效应。经济学家也分析,当相邻地区产业形成规模连结成片,必将以“抱团”式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的提升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关头农业园区目前正在筹建红色旅游文化区,建成后就是靠乡村游的集聚效应,带动周边村镇采摘、住宿等产业的发展。该项目的连片示范效应,体现在用经济效益引领地区在类似项目上大做文章,吸引更多的农民自觉加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扶持一个又一个农业园区、旅游新区“茁壮”成长起来。


项目连片集群发展呈星火燎原之势,带来的是古交市招商引资成绩斐然——


2010年以来,古交市累计实施了转型重点项目49项,总投资349.2亿元。仅今年一季度,该市就上马重点工程项目18项,累计完成投资7.19亿元。


宜居新城,融入生态大太原


从太原出发到古交采访仅用了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走太古高速,穿越十几公里的隧道后,古交就在眼前了。


不过,虽然距太原城市中心非常近,但从1988年撤区建市以来,古交的现代化程度始终难以赶上大太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环境整治跟不上,乃至商圈、生活区规划方面的不尽如人意,这些全国各地的县(地)级市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一度困扰着古交。


在当下发展“城市群”的客观需求下,根据大太原战略,古交制订了全新的城市建设方案:开展了包括火山区、岔口区等四大区域在内的旧城改造及东部新城建设。


在涉及改造的几大片区中,仅火山片区涉及的房屋改造面积就将近200万平方米,涉及人口3.75万人。未来火山片区将成为包含多个地标性建筑的新区。


现代“城市群”,既要重视人居,又要重视生态。今年我省的重点工作中,有一项特别值得关注——晋祠泉域复流工程。晋祠泉的上游恰恰就在古交市。古交市在城区改造的同时开展了汾河治理工作。用治理汾河还子孙蓝天碧水,这样的工程,无疑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现代“城市群”还要考虑到工作生活的便捷性。作为太原市的近邻,古交有着天然的便利交通。如何借助这个支点,提升古交在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地位?


古交新城建设有这样一项工程:由古交中海能源煤焦集运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铁路站台工程。过去古交的铁路交通几乎是“单线运行”,出得去进不来,发得了货就走不了人。有限的铁路运力全部压在了公路外运上,高昂的运输成本以及极度饱和的运力,让古交“口袋”里发不出去的资源只能闲置。这项铁路站台工程,借力正在修建的太兴铁路枢纽,打造了全新的煤炭外运平台和物流中心站。通过货运列车阵列发送及倒装,古交将能实现煤炭走出去,资金引进来;产品走出去,项目引进来;资源走出去,发展引进来。融入大太原经济圈,已经不再遥远。


从产业省级到项目拉动,从城市建设到环境保护,大大小小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做法创新汇聚起来,为古交市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对“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古交市矢志不渝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地高举科学发展大旗,稳增长,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先行先试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调顺人心搞工作。”


“坚持思想不滑坡。”


在市委书记常青和市长贾慕权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古交也在思路创新中走上了工作创新、队伍创新,并进一步作用于产业升级、经济提升。


思路决定政策,制度服务生产。在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转型之下,古交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