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走百县 进千企 访万民 > 记者手记记者手记

采访札记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6/24 11:38:33


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用来描述阳高,很贴切。

时近仲夏,历经5个多小时跋涉,阵阵暖风吹开云层,在蓝天白云下,绿树环绕中,国家级贫困县、生态文明先进县——阳高,映入我们眼帘。

车行阳高,触目皆山,满眼青翠。大泉山就在前方,万古一贯的矗立。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逶迤前行,穿深谷、越山头,层层绿意随着山势肆意铺展。

顺山势而上,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呈现眼前,这是阳高倾力打造的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全长150公里,贯穿全县9个乡镇84个村庄,如此魄力让人侧目。适宜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看不够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大泉山扬名全国,参观者络绎不绝。时间是最公正的见证者和评判者。时至今日,回到大泉山精神诞生的原点,我们禁不住追问:精神怎能贯穿始终?

这笔财富,这种精神,已经融入阳高儿女的血脉,经年的磨砺和沉淀,在今日迸发。

阳高是个福地,但骨子里不富裕,只能靠天吃饭,就地聚财。资源和环境成了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越位,则可能万劫不复;保守,只能越守越穷。如何在坚守中寻求突破,在稳定中跨越发展,答案就是:护好绿水青山,共享生态红利,加快致富步伐。

今日之阳高,贫穷依旧,但他们找寻到扶贫攻坚与改革发展的契合点。“前人不白干,后人不难干”,这是阳高县县委书记解先文及当地干部们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改革,关键在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内生动力是扶贫发展的力量源泉,提振精、气、神,惟此,才能谋划赶超之策,夯实执政之基。

行走山间,艰辛中,还有些许不完善,坑洼的路基、泥泞的路面,这些都不足道,阳高人有的是逢山开路的改革勇气,有的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和定力。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假以时日,大泉山生态走廊工程定会日臻完善,将阳高县的旅游、人文、历史等资源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成“一廊四心,四片八景”的空间布局,成为山西版图上又一处璀璨的珍珠。

难题,惟改革才能破解;愿景,需实干才能实现。再多的“拦路虎”,在阳高人看来,“那都不是事”。如今,大山让人们相信,绿,就是“聚宝盆”;生态,就是“提款机”。这不,生态蓝图上,产业转型中,处处彰显绿色情怀。你看,好医生药业、玉安生态度假岛、温泉度假区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生态吸引了大批社会和金融资金在大山里扎根。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阳高采访,悠忽间,绿掩重峦;再回首,满目青翠,我们看到了一个活力更加迸发的阳高,一个发展更加向好的阳高,一个百姓更加期待的阳高。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