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猗,仿佛走进了经济建设的战场,在深入农村、企业采访,与众多干部群众的接触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临猗发展的脉动。它传导出的是临猗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三天时间,我们一直行走在采访的路上。从连片的果园,到万吨果库;从渐成规模的成片桃林,到黄河沿岸的万亩莲菜基地;从高标准养殖示范园区,到连片的设施蔬菜园;从充满生机的各类企业,到干部激情四溢、忙忙碌碌的机关……我们亲历了临猗在稳增长、促转型、抓落实中的那种活力。它始终感动着我们。
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不仅把农业这一当地的基础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百姓乐享其利,而且在工业发展上,这里的企业发展也很有当地特色——传统的精细化工形成了化肥产业链、甲醇产业链、橡胶产业链、塑料产业链、荧光增白剂产业链、医药农药产业链等6个细分产业链;纺织服装形成了原棉加工—纺纱—染纱—织布—染布—成品服装制作的产业链条;装备制造形成了以交通和运输设备为主的产业链条。这些企业,由于上马时选择对路,经营理念创新,发展眼光长远,受当前经济下滑的影响大都较小。
在临猗,老百姓生活富足,一年四季忙不停;干部做事激情四溢,与老百姓联系紧密,工作效率高。
在采访中,临猗“老百姓生活富足”、“藏富于民”的话,常常充斥在我们的耳边。临猗全县57万人,年财政收入4亿元。由此看,临猗县并不富裕。然而,占到人口82%以上的农村人口,收入并不低。以人口第三大乡角杯乡为例,该乡农民人均年收入的上报数字是8000多元,但乡党委王晋锋书记高兴地向我们透露:“实际收入都过万了。”
临猗农民收入高。临猗的农村人口,远赴外地打工的很少,即使是家门口的打工机会,他们也要挣比别人高的工钱。这源于苹果产业的稳固,适时调整发展枣、杏、桃、莲菜等产业的成功,以及高精尖工业企业的好效益。吴王村支书讲,黄河滩的3万亩莲菜,每到10月收获的时候,到对岸陕西合阳县雇人,一天70元钱就行,雇临猗人100元钱都不好找。原因在于,临猗农民有活儿干,手头不缺那点钱。
临猗干部做事有激情。正如采访时许多干部所说的“我们对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做事的脚步一刻不能停。”干部的激情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去年以来,我们已经听惯经济不景气,老百姓挣钱难,政府财政收入减少等等的论调。然而,临猗之行,我们看到和感知到的是另一种景象。稳增长也好,促转型也罢,落实并使老百姓增加收入,实实在在地富裕起来才是硬道理。显然,临猗县已经基本做到。这是鼓舞人心的好事。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