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非遗传承人档案】李海棠,62岁,郊区杨家庄乡孙家沟村人。李海棠自幼爱好剪纸,凭借着灵巧的双手,掌握了市级非遗项目“郊区传统剪纸”的诀窍并不断学习、精进手艺。她创作的剪纸作品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在省、市多次获奖,颇受好评。
3月23日一早,家住郊区孙家沟村的李海棠做完家务,便坐在桌前,为自己新构思的剪纸作品创作图样。李海棠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想创作一件作品,为党的生日献礼。”
李海棠创作的这件作品,约有1米见方,作品中有华表、高铁、轮船、火箭、长城、天安门等元素。这些元素布局合理,再辅以花朵做装饰,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良好的寓意。
对于这件作品,李海棠十分重视,选材时连续构思了几天,创作图样时又反复修改,废寝忘食。“剪纸虽然是一门传统技艺,但作品内容要与时俱进,反映现实生活。每一件作品,都要反映当下的主旋律,而作品中的元素更要与主题紧扣,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李海棠说。
与时俱进,既是李海棠对作品的期待,更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以此为动力,李海棠不断学习钻研,剪纸技艺也不断精进。这些年来,她从初学剪纸的少女,成了传承技艺的老师。
幼年时,李海棠家里条件并不好,哥哥姐姐早早工作挣钱,她便在家做些家务。李海棠的母亲是村里的“巧娘”,逢年过节总要剪些窗花装饰房间。李海棠觉得窗花漂亮,七八岁起,就学着剪窗花。
读高中时,李海棠报了美术兴趣班,学习画画。有了美术功底,又有剪纸基础,李海棠开始创作图样,制作剪纸作品。就这样,她的剪纸作品图案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致。
结婚后,李海棠也成为村里的“巧娘”,过年时她家的窗花是全村最漂亮的。村里谁家孩子结婚,都会请她剪纸来装饰。渐渐地,李海棠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好多剪纸爱好者也来向她讨教。
“凡是来跟我学习剪纸的,我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因为在教学生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巧,对剪纸这门技艺有了更深的领悟。”李海棠说,“这些年来,我带过不少学生,还坚持在村委会办公室开办培训班,有很多本村和外村的妇女来学习。”
剪纸让李海棠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每完成一件作品,她总会开心很久;学生们“出师”,开始独立创作,李海棠由衷替她们高兴;在各种工艺美术博览会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关注,李海棠心里乐开了花。
“剪纸为我带来了很多正能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不但没有放弃剪纸,反而靠着这门技艺减轻了家里的负担。”李海棠说。10多年前,丈夫单位效益不好,两个孩子又正在读书。为了给孩子挣学费,李海棠一天要打几份工,回家后有闲暇时间,她就会剪纸。有人上门求购李海棠的剪纸作品,她虽然不舍,但还是忍痛卖掉几件,全家才度过了那段最难的时期。
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李海棠在孩子的教育上从不吝啬。她说:“小时候,妈妈教我剪纸时就告诉我,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这些话我一直记着,并一直努力去做。”在李海棠的教育下,她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儿子成为一名钢琴老师,自己开办了工作室。
李海棠的剪纸技艺,已经传承到了自己的孙辈。前不久,远在杭州的小外孙向她请教。她设计好剪纸主题,再通过视频传授技艺。在学校的比赛中,小外孙的作品得了第一名,她比小外孙还高兴。
这些年,李海棠的剪纸作品已经走出孙家沟村,走向了全国。她的作品被人带到香港、台湾等地交流。她还与云南、河北两地客商达成协议,长期合作。她认真对待每件作品,从选题、选材到创作,都紧跟时代,力求完美。
“虽然我年过花甲,但我仍然保持着对剪纸的热爱,不断钻研,教学相长。我希望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更多人带来正能量,也为老手艺带来新生机。”李海棠说。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