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非遗传承人档案】史淑惠,1983年生,郊区河底镇苇泊村人,区级非遗项目“彩塑”代表性传承人。钻研软陶彩塑短短4年时间,她已经从入门级的彩塑爱好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彩塑制作艺人。在她的非遗传承路上,既有致敬经典的传统作品,又有反映时代的创新作品。这些色彩鲜艳、造型精美的彩塑艺术品多次跟随她登上省、市、区各类文化展会的展台。
引人垂涎的各类“美食”、可爱逗趣的卡通手办、精美传神的微缩人物……在史淑惠的“抖音”主页,她创作的各式各样软陶彩塑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史淑惠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一开始,我只是把‘抖音’当成记录自己创作日常的一个平台。没想到,发布的作品越来越多,人们对我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不少人还会在评论区和我互动,鼓励我开设软陶彩塑制作直播课。”史淑惠说。
“80后”的史淑惠,原先是一名幼师,和彩塑结缘仅4年时间。从入门级的软陶彩塑爱好者到软陶彩塑“达人”,史淑惠笑称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过程:苦的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全凭自己琢磨,创作初期经常碰壁;乐的是技艺不断提升,一块块软陶泥在自己手中有了生命。
在史淑惠的家里,彩塑原料、工具、书籍、作品等占据了很大空间。这足以看出她对彩塑的痴迷。“几年前,我辞职在家带孩子,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手工灯笼、布艺拼贴做过不少。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彩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站在彩塑作品陈列架旁,史淑惠说起她和软陶彩塑的故事。
浓厚的兴趣让史淑惠走进彩塑艺术的“大门”。“彩塑,中国民间手工艺之一。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原料,在木制的骨架上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着色,就可制成彩塑。”翻开笔记本,史淑惠找到了她最初查阅彩塑资料时摘抄下的这句话。“我也没正经拜过师,就是看书、上网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介绍,看视频自学颜色调配和彩塑技巧。”史淑惠说,“要想做出传统彩塑,原材料就要用特制的胶泥。好原料不易得,我就用软陶泥替代,开始尝试做。”
虽说有些美术功底,但史淑惠刚开始做软陶彩塑时也很吃力。创作一个彩塑作品,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颈椎、腰椎疼是常有的事。此外,在创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是比例失调,就是烤制失败。史淑惠总嫌自己进步太慢,朋友的鼓励、家人的支持,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一段时间后,史淑惠终于做出一批自己满意的作品。“当时,我大多制作的是人物摆件类的,有戏曲人物、古代仕女、当代名人等。亲友们夸我做的人物逼真传神,我继续下去的信心就更足了。”史淑惠说,“后来,我还专门拜访了很多省内外彩塑艺术家。通过学习、交流,我的视野慢慢开阔了,开始尝试别人没做过的题材。”
学习软陶彩塑一年后,史淑惠渐渐从简单的模仿转向原创。史淑惠的丈夫郭瑞平说,之前的好多作品,她就是按照网上的教程做,做到八九分相似就很满意了。后来,她发现一味地照搬照做很没意思,就开始琢磨着做一些特别的。家人朋友有时也会帮她想有趣的主题。去年,她做了一组反映抗疫主题的作品,有《“逆行”者》《悟空战“疫”》等,在微信公众号“云展出”后,好多人转发、点赞。
这段时间,史淑惠又将创作方向锁定在了仿真美食和微缩景点上。在她的彩塑作品陈列架上,“烤红薯”“海鲜大餐”“过油肉”等一排捏出来的“美食”,造型精美逼真,让人垂涎。史淑惠说:“人们对这个主题的软陶彩塑作品接受度比传统人物造型作品还要高,不少人会催我在‘抖音’上发布仿真美食的制作过程,也想上手尝试。”
做好彩塑工艺品,要下得了苦功夫、坐得了“冷板凳”,更要重传承、有突破。“我市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了我创作灵感。下一步,我想用彩塑的形式立体直观地把他们展现出来,更好地传播非遗文化。”史淑惠说。 郭鑫璐文/图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