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冯珍云(左二)表演莲花落
冯珍云(右四)带领三泉文迓鼓队参加比赛
【非遗传承人档案】冯珍云,1966年生,郊区荫营镇三泉村人,省级非遗项目“阳泉文迓鼓”第四代传承人,区级非遗项目“三泉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与节奏明快的鼓点、压韵诙谐的说唱相伴30余年,冯珍云一边传承传统的文迓鼓和莲花落技艺,一边潜心创作反映时代发展的新作品,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快乐。她带领三泉村文迓鼓队和莲花落表演队,多次登上省、市、区各类比赛和展会的舞台。
今年55岁的三泉村村民冯珍云生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郊区荫营镇三泉村,从小喜爱唱跳的她日复一日地被村里的“文化沃土”滋养,传承非遗技艺成了她生活的日常。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阳泉文迓鼓”第四代传承人、区级非遗项目“三泉莲花落”代表性传承人,冯珍云深爱着传习多年的这两项非遗技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传承技艺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提起冯珍云,三泉村村民和不少熟悉她的朋友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个“全才”“戏痴”。面对大伙儿的认可和夸奖,冯珍云总说“自己天赋不够,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些勤奋和坚持”。在冯珍云的记忆中,接触文迓鼓时她还是个孩子,那时文迓鼓是村里文艺队的拿手表演,一到节庆、庙会、文艺汇演,总少不了文迓鼓表演的增色。“俺们小时候,娱乐活动特别少,当时一有文迓鼓表演,村里家家户户会出来看。我记得当时的文艺队经常表演《杨家将》《精忠报国》《妇女放足》《骂邋遢》等节目,队员们表演风趣幽默,文迓鼓的唱词也朗朗上口。看完表演回到家,我就开始模仿。”冯珍云说。
用石笔在地上默写唱词、放学路上哼唱选段、时不时在家人面前“汇报演出”……慢慢地,冯珍云学会了好几段文迓鼓戏,她的表演也越来越自信、流畅。“我哥哥冯才云比我大11岁,当时他已经拜文迓鼓师傅王勤为师。看了我的表演,哥哥不仅会鼓励我演得好,还经常私下教我一些文迓鼓说、唱、舞、场的要领。听了他的指导,我进步很快。”冯珍云说,“后来,在我19岁那年,我干脆拜哥哥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文迓鼓。”
真正入了门,冯珍云才开始从打、说、唱、舞、场等方面学起,领会文迓鼓的神韵。了解越深入,冯珍云对文迓鼓越痴迷。她在掌握《水浒》《杨家将》《忽抽金丹》等宣传忠孝节义的文迓鼓经典节目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创新,希望阳泉文迓鼓能“老坛”装“新酒”,唱出新内容。在冯珍云的不懈努力下,三泉村文迓鼓队陆续编创了《吃喝穿戴亮家当》《新城大道门前过》《迓鼓村里说迓鼓》《打起迓鼓唱阳泉》等反映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新曲目。继2009年“阳泉文迓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2016年三泉村被市文联授予“阳泉市迓鼓之村”荣誉称号。
冯珍云担任三泉村文迓鼓队领队后,她带领队伍更加频繁地亮相各类展会、晚会,推动文迓鼓艺术走上更大的舞台。“这几年,我们走南闯北,参加过省、市、区各类文化展演数十次,扩大了‘阳泉文迓鼓’的知名度,也收获了很多‘粉丝’。特别是郊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我们深入多所中小学,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了非遗传习队伍。如今,我们文迓鼓队有70余名队员,其中20多名是新培养的文迓鼓艺术接班人,年龄最小的12岁。”冯珍云介绍。
在大力传承“阳泉文迓鼓”的同时,冯珍云在保护区级非遗项目“三泉莲花落”上也倾注了很多心血。“莲花落是一项传统曲艺,三泉村的莲花落表演传承历史已有100多年,可追溯的第一代传人是郗富根。听老师傅们讲,在抗日战争时期,郗富根先生就编排了很多曲目,带领咱‘三泉莲花落’的演员四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发民众抗日爱国热情的作用。”冯珍云介绍。
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演出队伍人数、演出频次逐渐减少,观众大量流失,“三泉莲花落”的发展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的状况,冯珍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开始尽自己所能加大传习、保护力度。
积极筹措传承资金、对现有传承队伍情况登记造册、加大演出频次、创新节目内容、成立民俗活动中心……冯珍云在郊区文旅局、三泉村村支“两委”等的帮助支持下,极力推进“三泉莲花落”焕发生机。
在创新性传承的过程中,“三泉莲花落”节目《和谐计生》捧回了2015年郊区曲艺大赛一等奖。这让冯珍云和“三泉莲花落”表演团队的演员重新振作了起来。“那次获奖,就是对我们乡土文化和多年努力的肯定。虽然创作过程很辛苦、传承过程很艰难,但我们自己不能放弃。只要把社会热点、难点和百姓故事,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好,我们的表演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时下很火的‘抖音’‘快手’也是不错的展示平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让更多人了解莲花落、喜爱莲花落。”冯珍云信心满满。 (郭鑫璐)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