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非遗传承人档案】王喜明,生于1970年,郊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人,市级非遗“平定砂货烧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小西庄村的砂器制作历史悠久、技术纯熟。在爷爷、父亲的影响下,王喜明从小接触砂器制作。如今,王喜明创办的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砂器产品销往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得到市场广泛认可。
2月24日,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喜明不停往返于公司砂器制作间、煅烧窑、办公室之间,与工人沟通制作细节、检查窑炉烧制情况、接待客户……忙着处理各种问题。王喜明说:“这几天,公司刚开工,有大量工作要做,我得时刻紧盯。砂器制作是一项细致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这样产品的品质才能有保证,市场才能更稳定。”
在王喜明儿时的记忆中,郊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几乎家家做砂器。“砂器制作说简单了也就是‘玩泥巴’。以前,村里大人做砂器,小孩子拿着泥巴跟着学,大多数人会做。”王喜明说,“不过,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许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些了。”谈起砂器制作,王喜明百感交集,有掩饰不住的喜爱,也有一丝感伤。
小西庄村的砂器制作已有千年历史,由于砂器品种多样、质地细腻、厚薄均匀、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喜爱,砂器制作技艺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小西庄人手中薪火相传,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但近40年,小西庄村的砂器制造业逐渐没落,砂器生产企业由原先的四五家减少到现在的一两家。“作为小西庄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让这项技艺重新‘活’起来,不断传承下去。”王喜明说。
为了让这项技艺更好传承,王喜明决定将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玉祥砂锅厂做大做强,让更多砂器走向市场。“砂货制作技艺要传承下去,砂器就应该有自己的价值与市场,这样这项技艺才能被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王喜明说。
2016年,王喜明投资租场地、建厂房、修窑炉、进设备……准备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一切准备就绪,就要开始生产。不料因为传统砂器烧制的燃煤窑炉不符合环保要求,小西庄村砂器生产企业全部关停。
即便这样,王喜明做大做强玉祥砂锅厂、传承砂货制作工艺的决心依旧没有动摇。企业关停的近一年时间里,王喜明东奔西走,想办法改进窑炉,努力让企业恢复生产。终于,2017年10月,他投资数十万元建成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梭式窑,玉祥砂锅厂得以继续生产。
提起过去的不易,王喜明说:“改进窑炉只是资金问题,不算最难的,最难的是天然气在烧制砂货过程中焙烧、熏釉等问题。烧制砂货,对炉温的要求相当严苛。窑炉煅烧,燃料层次、泥坯位置和火候掌握都要恰到好处,煅烧窑点火后炉温要保持在1200~1300摄氏度……”
为了攻克这些技术难题,他多次赴河北、山东等地学习,高薪聘请专家来厂指导,自己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资金反复实验。一次次调试窑温,一次次调整配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在2018年5月王喜明和玉祥砂锅厂的手工师傅们攻破了这些技术难题,掌握了梭式窑的煅烧技术,保持了砂器原来的特性。因质地更细腻、色泽更柔和、无有害化学成分,新烧成的各类砂器深受客户赞誉。2019年,玉祥砂锅厂更名为市煜祥砂器制造有限公司。
如今,公司雇用了小西庄村10余名砂器制作经验丰富的村民。在王喜明的带领下,手工师傅们在继承传统砂器产品制作工艺精髓的基础上,面向市场,以客户使用砂器产品的最佳体验为导向,潜心研究,不断丰富砂货品类,希望用砂货业的长足发展带动砂货制作工艺传承。“这个行业发展起来了,愿意了解学习这项技艺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项技艺也就能一直传下去了。”王喜明说。延维琴文/图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