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非遗传承人档案】刘虚极,1975年生,郊区非遗“古琴演奏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受家族影响,刘虚极不仅钻研斫琴,而且擅长演奏。他广拜名师,深得虞山派、广陵派、梅庵派等流派的琴学精髓。
琴、棋、书、画在古时合称“文人四好”。其中的琴指古琴,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在我市,就有一位与古琴朝夕相伴的儒雅先生,斫琴、弹琴、教琴是他的日常。他就是郊区非遗“古琴演奏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刘虚极。习琴20余载孜孜不倦,刘虚极不仅把性情陶冶得淡泊雅逸,也将一首首“沉睡的”古曲演奏得精准传神,在许多古琴爱好者的内心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受家族影响,刘虚极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着迷。初听古琴,刘虚极便被悠扬的琴音所吸引,当时那个十几岁的少年就萌生了学习古琴的想法。“我们刘氏家族素来以诗书传家,以琴棋为乐。新中国成立前,祖上刘维谦一脉从北京迁居至阳泉后,古琴制作技艺和古琴演奏仍在家族中传承。我从很小的时候,对古琴就特别感兴趣。我一直觉得古琴很神圣,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根脉。”刘虚极说。
接触古琴一段时间后,刘虚极对古琴的痴迷程度远超家人的想象。翻阅古籍查找古琴资料、听经典古琴演奏曲目的磁带、缠着父亲学习制作古琴……这些成了少年时期的刘虚极课余时间的“大事要事”。刘虚极说:“听着古琴演奏很静心,读到很多有关古琴的诗词也很享受,我恨不得一下子把制琴和演奏都学会。可在当时的阳泉,古琴不仅冷门,而且学费高昂,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全靠自己摸索,进步很慢。”
一次,刘虚极看到一档电视节目在介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古琴。细心的刘虚极便记下了当时的节目嘉宾中国琴会会长吴钊。打听到吴钊老师工作单位的地址,刘虚极便开始给吴钊写信。多次书信往来后,23岁的刘虚极毅然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开始了他的正式学琴之路。
正式开始学琴,除了有拜于名师门下的欣喜,更多的是一个字——“熬”。模仿老师不得要领、心急进步不快、力度掌握不好,刘虚极经常碰壁。虽然手上满是泡,但他咬着牙坚持。经过一段难熬的时光,痴迷古琴的刘虚极渐渐领会了学琴的精髓,不仅演奏技艺有了很大提高,心境也更平和。“之后,我还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古琴老师,有广陵派古琴大师刘少椿的外孙刘扬先生,有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梅庵派)代表性传承人刘善教先生。他们虽流派不同,但都给了我很大帮助。刘扬先生教我的唱弦法我很受用,靠着这个方法我才能精准演奏《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沉睡’的古曲。后来,我还把这个方法原原本本地教给了很多跟着我学古琴的孩子。”提起学琴路上的故事,刘虚极的眼睛有些湿润。
“不少人说古琴是一门‘自私’的艺术,抒发的是演奏者的悲喜情绪,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但我不完全认同,我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古琴演奏也可以给演奏者之外的人带去享受。”刘虚极说。为此,刘虚极在2010年成立了虚极古琴书法研习社。他想搭建一个古琴、书法研习交流的平台,在弹琴、写字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茶香、墨香伴着古琴悠远动人的旋律,刘虚极创办的研习社吸引了很多传统音乐、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年仅13岁的古琴爱好者苏源颖已经加入研习社3年,课余时间和刘虚极研习古琴,让她收获了不少快乐。“虚极先生不仅会教授我演奏技法,还会在教琴间隙为我普及很多传统文化知识。慢慢地,我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苏源颖说。(郭鑫璐)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