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文明文明
漫步在平定县冠山镇城里街村,错落有致的住宅楼群、平整干净的大街小巷、树木环绕的窑洞古院、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暖阳照耀下,现代都市氛围与乡村风情交织出色彩斑斓的光影,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
曾经的城里街村,邻里纠纷、村民上访、拆迁矛盾等问题诸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如何利用几年时间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镇”?“这得从‘三治融合’试点说起。”城里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窦崇祥说。培育文明乡风,转变治理理念,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实现了从“人治”到“三治融合”的转变,构建了乡村治理新体系,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城里街人这些年探索出的答案。
“两网”融合让村民“心不散”
如果有人问城里街村管辖的区域有哪些?很多常住平定的人也说不清。“只有村里的老人才清楚。”窦崇祥说,“全村近800户居民分散居住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这给基层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市大部分村庄利用大喇叭通知村民各类事项,但在城里街村却行不通。为此,城里街村创新方式,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机制,成立了4个村民小组,划分了18个网格,并由专人管理。4个小组长和18个网格员成了村民的“传声筒”“意见箱”“调解员”。
年过古稀的村民李世芳就是小组长之一。李世芳是个热心人。邻居朋友遇到事,她总是跑前跑后帮忙,村里的大事小情她也积极参与。“村里需要通知的事情,我挨个打电话通知。联系不上的,就等晚上家里有人时上门通知。群众对村里有啥意见,我收集后也会及时反馈给支村‘两委’干部。”李世芳说,“邻里之间有啥矛盾,我就上门调解。实在解决不了的,移交到‘老窦调解工作室’。”
李世芳所说的“老窦调解工作室”,是城里街村乡村治理的一次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目的是减少矛盾纠纷、维护稳定。“村民之间特别是邻里之间,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其实双方说开了,矛盾也就解决了。”窦崇祥说,“开设调解工作室就是让老百姓有个能沟通的地方。现在,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都积极参与调解工作。”
前些年,村民郭秀海和邻居因为屋顶排水闹了矛盾。下雨后,两家人常常因为这件事闹别扭,很长时间见面不说话。后来,在“老窦调解工作室”调解员的劝说下,郭秀海主动将自家的院墙后移了30厘米,留出了排水通道。“调解员说得对,远亲不如近邻,因为点儿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不值得。”郭秀海说。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城里街实施了“互联网+党务村务”阳光工程。村里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了村民微信工作群,村中的大事小情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布。大伙儿对村里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也会及时反馈,通过更为便捷的方式,参与美好家园建设。
如今,城里街村民之间闹矛盾的少了,愿意为村集体建言献策的多了,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高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善治善管让村事有章可循
去年底,城里街村完成换届选举。新上任的支村“两委”班子在第一次召开村民会议时,为每户村民发放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治宣传一直是城里街村文明乡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这不是我们第一次为村民发放法律法规书籍。”城里街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芳芳说,“让村民了解法律法规,才能做懂法守法的‘明白人’。”
在城里街村,约束权力的各项制度有很多。这些年来,城里街村多次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设立了村级权力治理程序,让村里的大小事情有章可循。同时,城里街村通过集体办公、阳光办公,进一步明晰了村干部的责任,杜绝了工作中的推诿扯皮。为了监督权力运行,村里的大事小事协商研究,村级监察联络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
近年来,城里街村借助产权制度改革“东风”,盘活土地资源,整合土地存量,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房产租赁成了村里的经济收入之一,也是村民十分关注的一件事。“为了公平公正,我们让村民说了算。”窦崇祥说。出租村集体房屋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定租金,再聘请第三方评估确定租金底价,最后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承租人。
“这样的方式让村集体和村民利益都不受损失。”窦崇祥说,“但在出租招标前,有很多人托人打招呼。”为此,城里街村从去年开始委托第三方开展招标工作,杜绝了因人情关系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
不仅仅是村集体资源利用,城里街村的重大事项都由每年一次的村民会议审议后决定。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让村民在参与中真正成为村子的主人。
为了实现党务村务公开,城里街村开通了党务村务微信工作群,倾听百姓声音,收集群众意见,让村“两委”的工作公开透明。“小到盖个章,大到村集体资源如何利用,村里的每一笔收支、每一件事情都要公开。”窦崇祥说。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城里街村还不断完善公开内容,增加了《善行义举榜》《城里动态》等独具特色的宣传内容,在全村营造了遵纪守法、文明和谐、诚信友爱的浓厚氛围。
内外兼修为乡村塑形铸魂
文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城里街村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作为增进人民福祉、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头等大事来抓。
全村村民分散居住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为解决旱厕、垃圾堆、煤堆等“脏乱差”问题,城里街村整体规划村民集中居住点,利用清洁能源改造的机会,铺设了污水管网;拆掉公共旱厕,建设了4座水冲式公厕;拆除垃圾池,摆放垃圾桶;美化街巷墙面,绘制文化墙……“环境美了,心情好了,村民对村里的工作更加认可了。”村委委员、村妇联主席唐秀芳说。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有一位村民因为自家的一点小事,在村民微信群里对村干部提出了意见。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村民在群里讨论起来。快晚上12点了,村民在群里依然讨论得热火朝天。窦崇祥在群里发言:“现在太晚了,不要影响大伙儿休息,咱们现在到村委会面对面沟通,有问题当面解决。”随后,窦崇祥到村委会办公室等待这户村民的到来,没想到支村“两委”成员看到群里动态也来到了村委会。他们共同为这户村民详细讲解了相关政策,直到凌晨两点多才把事情解决好。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当天不解决,就会让村民的‘怨气’越积越多。”窦崇祥说。“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得以德服人、勤政为民,率先廉洁自律,这样才能凝聚人心。”
“我就服窦书记。”郭秀海常常这样说。前些年,他是村里的“刺头”,经常质疑村里的决定。“我为啥成了‘刺头’?还不是因为以前很多事情不透明。”郭秀海说,“自从村务公开后,村里的大小事情大伙儿心知肚明,咱还有啥说的。”如今,65岁的郭秀海不仅积极参与村里事务,还成了村民小组长。
今年,城里街村制定了新目标——“让村民住新房、有钱花”。窦崇祥说:“今后,我们会继续完善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坚定不移走乡村善治之路,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让城里街村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苏建平)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