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文化旅游文化旅游

固关长城与平定窑洞

来源:阳泉晚报 作者:罗巍 发布时间:2021/4/8 16:08:22

固关的这座药楼顶上的弧形屋面被称为“盔顶”,下面的门洞由“将军柱”组成,这个门洞与移穰村李家的窑洞门完全一样。

这是平定县桃叶坡村的明代带有“将军柱”装饰的窑洞,“将军柱”上雕有石刻楹联。

平定县有居住砖石窑洞的传统,由于受娘子关、固关长城关隘文化的影响,民居窑洞的砌筑,风格独特,与众不同。

在我国历史上,砖石窑洞技术普及到民间乡村,始于元末明初。它的普及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极大的关系:首先,十二世纪的蒙古人以铁骑弯刀征服了欧亚大陆,带回了西方的拱券技术;其次,元末明初,中原地区和西北的森林植被因长期乱砍滥伐已遭到严重的破坏,木材成了盖房子奢侈的材料。第三,明代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建造成本较低的石头窑洞成为百姓惯常的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石拱券窑洞逐渐普及到乡村,平定县也不例外。

明朝早期,朱元璋将蒙古残部赶到大漠以北,但是从宣德年开始,蒙古残部卷土重来,折回山西北部骚扰大明。特别是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给了朝廷极大的打击,明朝开始广修长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蒙古残部又从河套地区东渡黄河,侵入到太原、晋南各县,甚至往东进入寿阳、平定等县烧杀抢掠,给当地居民造成重大损失。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朝廷全面启动实施固关、娘子关为中心的太行山长城防御系统工程。因此,固关长城的兴建与平定砖石窑洞的兴起在时间上正好吻合。修长城征用了许多各地的工匠,这些工匠无意间与长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固关、娘子关长城,是朝廷的重点工程,朝廷用了先进、实用、美观的长城设计和施工经验。固关瓮城北面的药楼,屋顶为盔顶,即将军的头盔,楼下前后两门均由“将军柱”料石形成门洞口,威武霸气,这种建筑语言形象而又生动,对平定当地的民居砖石窑洞从结构到装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民间最易模仿的,就是敌台或药楼门窗洞口的石料工艺。用大块的条石雕凿成扇面形石头和直立条石围绕在洞口周边,形成造型沉稳、图案拟人化、颇具阳刚之气的门窗洞口,让平定百姓非常喜欢。根据史料记载,长城上最早把土墩敌台改成空心房敌台的,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他奉朝廷之命来到蓟州镇(今天津蓟县)担任总兵一职,在隆庆至万历初年,将山海关到宣化镇一千多公里的长城,全面进行了改造,重点将敌台改为拱券式空心窑洞,既可以存储粮食、兵器和火药,士兵也可居住,大大增加了明军的战斗力。在建造这些空心窑洞的同时,门窗洞口的“将军柱”造型也随着空心敌台遍及山海关到蓟州一千多公里长的长城建筑中。朝廷也将长城上建房屋的经验推向全国,让各地学习。

固关周边的百姓出于对蒙古兵的痛恨,对这种颇具阳刚之气且造型很威武的条石装饰十分喜爱,纷纷将这种装饰用到自家的窑洞上,并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将军柱”。在很短时间内,“将军柱”就成为当地窑洞装饰的审美标准和流行时尚。

固关、娘子关的设立,凸显了朝廷对蒙古兵入侵的警惕。明嘉靖时期的西关监察御史王士翘,视察固关之后在他的《西关志》中写道:“所可虑者,五台多寺,游僧往来,奸细莫辨,讥察之令,不可不严,此其为害者一也。”意思是我担心五台山的僧人中有蒙古人的奸细,我们难以辨别,所以要严查,这可是一大隐患呀!关城周边的百姓也警惕性很高,严防奸细,对关隘驿道上的往来之人十分警觉。警觉的同时,百姓也从途经这里的商贾、官宦等身上,开阔了视野,可谓见多识广。

久而久之,关城周围的百姓形成了肯动脑子、善于思考、应变力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性格特点,这成为当地民风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大家对窑洞上的“将军柱”装饰,更是欣赏,喜爱它的阳刚之美和尚武精神。这一切都成为平定关隘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将军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门神”,还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民间把自家的防护、安全与长城、军队、国家、家园联系到一起,家、国一体,明显地带有保家卫国的意思。

许多平定的农户甚至请工匠在“将军柱”上刻画了明代流行的“杂宝”纹饰。例如,王母娘娘头上戴的簪子“方胜”、避邪的“牛角”、喜庆的“盘长”(今天的“中国结”),以及驱赶毒虫的“艾叶”,这些纹饰是明代独有的装饰图案,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使“将军柱”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从娘子关、固关开始,两条古驿道一路向西:白灰、柏井、上董寨、下董寨、上盘石、下盘石、石门口、圪套、小桥铺、西郊、乱流、千亩坪、鹊山,一直到平潭驿汇合,这些古村落都曾建有大量的带有“将军柱”的明代窑洞,非常漂亮。

陕北、陇东、河南西部也是窑洞的聚集区域,也是在明代就开始建造砖石窑洞,但是,那里没有发现有“将军柱”造型的民间窑洞,这一点非常有意思,这说明:“将军柱”式古窑洞是阳泉、平定独有的古民居建筑,是因娘子关、固关的关隘文化而催生的最直接、最典型的本土文化。笔者分析,“将军柱”可能是固关长城率先创新的,后来才被朝廷推广到外地。当然这需要挖掘证据。

到了清朝,因为国家版图的扩展和民族政策的变化,长城的修建退出历史舞台。以长城建筑为审美标准的时尚逐渐消失,清代的砖石窑洞,尽管有其独到的结构上的创新和艺术探索,但是,带有铁血雄风的“将军柱”窑洞,再也难见了!

如今仅存的二三百座明代“将军柱”窑洞,保存状况十分令人担忧。但是,关隘文化这一阳泉特色文化之精髓:眼界宽广、善于思考、关注社会发展、倾力求新求变的文化理念,已经融入阳泉人的血液之中,是一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