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民政民政
日前,记者从市民政局工作总结会上获悉,“十三五”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组织实施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福利事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化服务等各项民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市民政事业“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工作中,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努力满足老年人、儿童、城乡困难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作为民政系统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提升民政服务对象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以民政部门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党和政府的“民心指数”,着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五年来,全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民政“8+1”的制度框架不断完善,累计下拨社会救助资金16.52亿元,连续5年提高标准,城市、农村低保金月标准由2016年的452元、268元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587元、418元,累计对44.91万困难群众实施了救助。全市民政系统积极履行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职责,推动政策和标准“两项衔接”,持续开展农村低保和特殊群体关爱“两个扶贫行动计划”,自2016年起全市低保标准超过扶贫线2995元/人/年,将952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水平不断提升。
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建成10个养老机构,新增床位1000张。新建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67个,累计建成541个,覆盖率87.26%。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9个,改造敬老院25所,阳坡垴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入选全省城市养老“幸福工程”。市老年颐养中心先进经验被民政部列入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并进行通报,是我省唯一一家。
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不断拓展儿童和残疾人福利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及教育资助政策和帮扶体系;认真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积极实施助残项目,有效提高残疾人基本生活水平。市救助管理站(市未保中心)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强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加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筹措市级扶持资金2400.51万元,扶持项目45个,全市社区活动场所平均面积由2016年的344m2提升到720m2。持续实施“三治融合”“三社联动”,加强社区减负增效,城乡社区治理成果斐然,81个村(社区)被评为省级以上示范村(社区),覆盖率10.48%;2016年“三社联动”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为全省提供了阳泉经验。不断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增长到10.7个;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任务全面完成,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培育多元社会主体,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广泛开展。
持续深化民政服务领域改革,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和惠民殡葬;规范婚姻登记工作,婚姻登记信息实现实时上传和全国联网审查;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我市普查成果数据入库接边工作方法和档案整理规范经验在全省推广,不断推进普查成果转化和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2019年出版我市第一本以地名为主题的故事书籍《阳泉地名故事》,汇编《阳泉地名诗词选编》。(薄红贞)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