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教育之窗教育之窗
最近偶然在公众号上读到了著名作家阿来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书写——兼论自然文学的当代意义》,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没有专门做博物学的经历,但是我们到处行走,带一双眼睛看一看,回去翻翻书就可以认识一个东西。很可惜,今天中国人写小说,写散文、诗歌,都进入了无名时代。无名时代是什么?就是写不出自然环境的花草树木、石头、山峰的名字,鸟也是不知名的。文章里写不知名的小鸟在歌唱,前辈都不这么干。鲁迅很“宅”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我’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蜈蚣、斑蝥。然后又写到植物,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最后写到覆盆子。大家算算写了几种昆虫、植物?要是写院子里有不知名的小虫、植物就完了,那还有三味书屋吗?而且文章里还有人物活动——他怎么拔何首乌?这就是作文的方法。”
这段话本来是谈论文学创作的,却触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我们的学生,哪怕是学段高一些的高中生、大学生的作文,多是“无名”的表达,少见“有名”的称呼,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认知上的“盲区”和知识结构的不足,与我们时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无关系。
往小说,这源于语文教学往往重视修辞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写作文除了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储备和文字功底,更要有良好的思维水平和对世界的体察,对学生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一个人的日常认知、社会阅历、情感体验、处世经验等都是写作的根基和源泉,这些东西越细腻、越具体、越独特,写出来的作文越真实,越有说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写作文绝不单单是书桌前的“舞文弄墨”、台灯下的“寻章摘句”,它尤其需要学生抬起头来看看窗外,迈开步子走出家门,张开双臂拥抱可爱的世界,从广阔天地里汲取养分。只有多观察生活、多亲近自然、多融入社会、多关心时事,才能真正让学生拓宽眼界、增长见闻,让作文翔实鲜活。
往大说,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关。传统的教育重分数轻素质,靠“刷题”“应试”“抢跑”操练学生,剥夺了学生向生活学习、向实践求教的机会。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牵引的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就是要通过扭转教育评价“指挥棒”,彻底改变片面、狭隘的办教育导向,把学生从机械、低效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促使“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彻到办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就是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能力过硬的有用人才。
从“无名”到“有名”,看似是在吹毛求疵、咬文嚼字,其实涉及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需要理念的变革和多方的努力,需要引导学生从“纸面”走向“地面”,需要学生聆听四面风雨,细嗅生活气味,弹奏生命律动,共振时代脉搏,做到引活水于渠内、挫万物于笔端。同时,需要语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需要各学科教师打通学科壁垒、强化课堂渗透,使学生的学习充盈着活的灵魂。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为学生搭建优质的锻炼平台,使学生在躬身实践、亲力亲为的过程中,享受“慢慢走”“欣赏”的乐趣与收获,用完整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