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时政要闻时政要闻
本网讯:(赵波 晴天)阳泉市郊区河底镇中佐村位于郊区北部,地处河底镇区中心,全村土地面积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0人左右,党员31人。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中佐村党支部聚焦目标任务,紧盯时间节点,统筹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始终把抓党建贯穿到基层治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三个三”为抓手,强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抓班子、聚民意、促规范”三结合 搭建党群连心桥
持之以恒抓班子。过去由于干部思想保守,难以应对市场巨变,致使集体企业关闭,经济发展停滞,农民增收缓慢,党群干群矛盾突出,班子一度严重出缺,信访问题时有发生,曾被列入软弱涣散村,村干部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可选、有人难选”。自阳泉市纪委年轻干部任汉青选派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坚持以身作则搞调研,率先垂范摸实情,真情实意解民忧,通过壮大党员队伍、加强理论培训、开展刚性考评、积极化解矛盾等措施,着力解决领导能力不足、班子素质不高、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切实做到激浊扬清、革弊立新,全面加强支部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树立了新班子新风貌,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加强,全村发展走上了良性轨道,实现由“软弱涣散”到“星级支部”的转变。
开门纳谏聚民意。开展“征民意、察民情”活动,设立“村民意见箱”,每半月开箱一次,由专人管理并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建议,并建立台账,组织村支“两委”会议定期会商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摸实情、送政策、解难题、促发展”大调研为契机,开展“清风户户行”活动,重点围绕集体经济发展、惠民政策落实、民生问题解决、干部作风转变等任务,采取“走、听、研、办”的方式,抓好对照检查,分类梳理出拖欠村民工资、村容村貌整治、集体经济发展、饮水安全隐患、干部作风建设、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的问题,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0余条,召开会议研究7次,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9个,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建章立制促规范。制订中佐村村民自治章程和村干部廉洁履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以及权力运行流程、便民服务流程的“一章两单两流程”制度体系。同时,优化网格设置,科学划分7个网格,每个网格均由党员担任组长、村民代表担任组员,配套建立支部书记“一对一”联系网格机制和“网格+党员”协调理事机制,推行重大事项“六议两公开”决策程序,抓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引导“党员下沉、干在一线、在民身边”,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浓厚氛围。
坚持“抓学习、重考评、转作风”三聚焦 塑造干部新面貌
铸魂补钙抓学习。针对学习教育不系统等问题,把政治理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创建“理论铸魂·实践锻真”党建品牌,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固定每月17日为“党员集中学习日”;拓宽学习教育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党员真正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采取问卷测试等办法,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滋养初心、引领使命。
制度约束重考评。针对党员作用发挥弱化、班子成员考核评议缺乏依据等问题,引入外在约束,积极推行党员积分制量化管理,制定《中佐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科学设定积分项目,设立民意收集岗和村民意见反馈箱,把百姓意见作为积分增减的重要依据,使评价指标更加科学合理,让考核“评比”扩大化、大众化,先锋作用从“无形服务”量化为“有形积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
清正廉洁转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作风,拧紧管党治党“螺丝”,戴好爱党护党“紧箍”,持续推进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全方位建设,聘任老党员、新乡贤、村民代表等组建“廉情观察员”队伍;创建村级监察议事会,打造监察队伍,定期邀请群众和服务对象对经济发展大事、村庄建设实事、群众牵挂心事等开展议事监督;建设清廉干部队伍,“两委”班子成员均签订《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承诺书》,实现业务工作与廉洁自律同部署、同责任、同考核,切实把权力关进笼子,使廉洁从政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
坚持“理三资、清合同、谋发展”三整合 构建发展新格局
三步走“理三资”。对村内“三资”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坚持盘活、管好、用足“三步走”,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引入会计理账、建设监督队伍等措施,理顺“三资”权属关系,确保“三资”管理依法依规,做到资金账目明、资产底数明、资源分布明、主体归属明、债务债权明。
三原则“清合同”。以开展农村资产“清化收”为契机,大力清查问题合同,坚持“先干部、再党员、后群众”的原则,重点对承包合同修订、承包费清收、矛盾化解提供法律保障,真正做到自身清、带头清、身边清。目前,共整理规范承包合同9份,征收承包费10.4万元,将新增资产纳入账内管理,将资源纳入合账管理,确保集体资源资产统一管理、有偿使用。
三结合“谋发展”。坚持把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区位优势相结合,以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供给为重点,充分拓展农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多种功能,盘活20亩村集体用地,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各类建设资金,建设生态农业蔬菜基地项目,努力把中佐村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村,实现现代农业、乡愁文化、美丽宜居全面融合发展,不断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