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9日

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时政要闻时政要闻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平定县石门口乡枣岭村:“三不愁,两保证” 蹚出偏远山村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赵波 晴天 发布时间:2022/9/8 11:36:00

本网讯:(赵波  晴天)石门口乡枣岭村位于平定县城东20公里的山岭上,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全村居民246户589人,常住人口216人,党员22名。全村土地面积6457亩,其中农田2000亩,是山西省爱委会“省卫生村”、阳泉市清洁工程“三星级示范村”、 平定县“文明和谐村”“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并多次被誉为“公路建设模范村”“公路建设先进集体”。

近年来,面对村里一无资源,二无矿藏,加之村里年轻人外流严重,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撂荒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现实状况,石门口乡枣岭村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不等不靠,坚持以省市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各项政策为契机,立足村情民情,提出并实施了“三不愁、两保证”为民工程,(“三不愁”主要解决农民种地不愁播种、不愁秋收、不愁卖粮,“两保证”主要保证全村剩余劳力有活干、有钱挣),该工程实施以来,收效明显,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首次破百。枣岭村的成功实践,为全县偏远山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支撑、实现乡村振兴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三不愁”破解了山村群众的种地难题

枣岭村全村2000亩农田,多年来,由于村里年轻人外流严重,大多村民家里因无人手或者缺人手造成了“三个愁”,即愁播种、愁秋收、愁卖粮,致使好多农民想种地不能种,想种地不敢种,种地越来越难,最终造成撂荒地一年比一年增多。面对越来越荒芜,越来越破败的村庄,如何带领全村群众提振信心,紧紧跟上全县乡村振兴步伐,把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成为了枣岭村村支“两委”的主要议题。经过反复酝酿,村支“两委”统一了思想,一致认定,全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发展必须靠土地,壮大集体经济更离不开土地。经过党员代表会、村民大会的讨论表决,决定采取“统分”结合的办法让“三个愁”变成“三不愁”。所谓“统”就是成立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流转提质增效项目”,把全村农户所承包的2000亩土地通过双方签订合同,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计划,统一安排农作物种植品种、面积,实行产、购、销一条龙服务,支持新技术推广、新农机应用力度。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运行良好,流转合同已经全部签订完毕,正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所谓“分”就是劳务收支分户核算、合作社利润统一分红。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人、财、物和产、购、销、建等各环节上统筹、统调、统配合作互利优势。

此工程项目实施以来,成效立竿见影。一是该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实施种植统一规划布局。枣岭村大多耕地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山岭上,地块零散碎小,不能实施机械化作业,人工耕作费时误工,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产出少,效益差,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和全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实施撂荒地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坡耕地拓展小块变大块、建设田间机耕路、不掉头机械化作业等工程是我们正在实施、也是下一步我们着重进行的工作重点,为全村农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可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种植计划,去年以来,村里重点发展了小杂粮、药材等经济作物,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同时也契合了全县农业产业调整种植结构的方向和目标。三是可以兴修、拓宽、硬化田间机耕路,改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条件,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统一调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统一提供机械、机具,以弥补“单打独斗”对生产流程带来的缺陷,在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的同时,还解决了年老体弱村民不能完成体力劳动等个别工序而犯愁的现状等。四是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优势,通过统一购置种子、化肥、农药等节约了成本费用,同时,因村集体在农产品销售、结算过程中的参与与介入,解决了村民以往在卖粮过程中缺斤短两的弊端,从而更好地调动村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增加集体经济收益,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试运行,“统分”结合工作法,因其立足实际,办法可行,组织到位,充分调动了村民劳动生产劳动积极性,效果非常明显。去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开发撂荒地200亩。小块变大块10亩,兴修田间路6条,集体经济合作社总收入已达到了126.4万元,净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00元。达到了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一步枣岭村将认真总结在运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撂荒地开发、田间机耕路建设、块变大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机械化应用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工作。

“两保证”破解了山村群众的收入难题

 不离土,不离家就能有活干、有钱花是很多农民的理想生活。保证让全村群众有活干,有钱挣是村支“两委”的共识。

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解决了农民种地难问题,也安置了一部分老年人、低保特困、体质差的人员在家门口就业,但如何确保枣岭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掉队,走在前,保证全村剩余劳动力有活干有钱赚,枣岭村把眼光放在了项目发展上。村支“两委”通过考察论证,党员讨论,群众表决,决定因地制宜新上“生物质颗粒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原料主要为农作物秸秆、树叶、杂草等生物质,原理是将秸秆加工制作成为生物质颗粒,在常温条件下利用压辊和环模对粉碎后的生物质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原料进行冷态致密成型加工的块状环保新能源实现秸秆的饲料化、能源化、肥料化“三化使用”,通过变废为宝,增加附加值。主要用途一是为大型养殖场牲畜的饲料,二是替代煤,用以民用取暖和生活用煤,三是工业锅炉和窑炉燃料,替代燃煤和燃气,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四是可作为气化发电、火力发电的燃料。

枣岭2000余亩的农作物秸秆,发展生物质颗粒综合利用项目,有广阔的农作物秸秆支撑,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技术支撑和广阔前景,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能够大力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拓展群众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该项目已由山东宇冠机械有限公司提供生物质能源及饲草颗粒一站式成套解决方案。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购置机械加工生产设备一套60万元,建设储料车间等生产厂房2000平方米20万元。年产生物质颗粒1000吨,本项目工程建设时间工期为二年,现正在积极筹建过程中。

项目建成后,将对村集体经济注入动力和活力。一方面,经济效益凸显,由于该项目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工程投产后,预计村民年人均增收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预计纯收入能达到8万元。另一方面,可以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全村闲置劳力全部能得到解决,农民挣钱难将得到有效解决。其次是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每年农民秋收后都在为秸秆的处理发愁,该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秸秆处理问题。它能够将农作物秸秆和树木废弃枝叶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低碳循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解决了因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的传统旧俗气,广大群众对此广泛认可。

枣岭村两个项目全部正常运行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整体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可增加收入保守400元以上,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纯收入15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奠定有力的经济支撑,为实现枣岭村乡村振兴铺就成功之路,为全体村民的幸福生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