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
本网讯:(赵波 晴天)提起平定县张庄镇上马郡头村村民祁素兵,附近的村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和农业打了30年交道的他,在今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名单,是阳泉市唯一上榜者。
日前,走进祁素兵创立的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见合作社里整齐摆放了多台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各种农机。“这些是我陆续购买的,每台机器都要上手操作研究,使作业效率更高。” 祁素兵说。
之所以痴迷农机,与祁素兵早年的经历分不开。从19岁毕业就在集体农场务农的他,对于人工耕作的劳累和低效印象深刻。“1996年,集体农场才有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和一台农用三轮车,但会开的人不多,只有干‘大活’的时候才让用。我一有空闲就爱看开农机的老师傅‘鼓捣’那两台农机。”祁素兵说。“看电视时,看到许多先进的农机,就希望我们的农田也能实现机械化耕作,便开始在农机上琢磨起来。”
2008年,祁素兵拿出所有积蓄,承包了村集体的160多亩土地,添置了大、中型拖拉机以及配套农机具10多台,当起了职业农民。
从一台小型拖拉机开始,祁素兵一头扎进了农机操作。起初,经验生疏的他,农田耕作深浅不一,但他一有空就钻研专业书籍,与经销商沟通,还不时参加各种展会和活动,技能愈发熟练。渐渐地,祁素兵不仅操作起各类农机来得心应手,维修起农机来也成了“半个行家”。
合作社有一间屋子,全部摆满了维修工具。这可都是祁素兵的宝贝。“农机不比其他汽车,开到汽修店,几天就能修好。”说罢,他指着院子里的玉米收割机,“这是我修了半个月,今天才修好的,平时的保养维护都是我自己动手,干着干着也就知道门路了。附近村民谁家的农机出故障了,只要叫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帮农户一些小忙同时也能在维修各类农机的过程中积累些经验。”
旋地、播种、植保、收割、秸秆还田……农机的使用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春到秋常常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农机在农田里穿梭。熟练应用农机进行大面积耕作后,大大节省了祁素兵家庭农场的人力,近200亩的耕地两三个人就能管好,相比以往的人畜耕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
在祁素兵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上马郡头村附近的连片区域机械化种植面积逐年提高。现在,合作社服务着本村和周边村的3000多亩农田,每亩地旋地、播种、收割收取200左右的服务费。不少农户靠着合作社的农机作业当起了农田‘甩手掌柜’,外出务工和种地两不耽误。
随着合作社管理农田面积的扩大、农机器具数量的增多,祁素兵的名声传到了周边许多地方。“为了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鼓励和培养更多农机人才,他还毫无保留将自己的农机知识进行传播。
“现在的农机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技能。” 祁素兵指着合作社里的一台新改造的拖拉机,一脸骄傲。随后,他打开手机,点击山西省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登录自己的账号后,手机屏幕上显示出他们最近作业的位置、面积和综合达标比等信息。农机上引入了大数据分析平台,种地更科学。祁素兵表示,“生产工具越先进,生产力才会越高。合作社已经基本实现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未来还要不断提升效率,让种粮户收入节节高。”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