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2精彩山西 荣誉盛典 企业展示2012精彩山西 荣誉盛典 企业展示

大同:文化铸魂“大不同”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10/23 9:32:15

 

   走进大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古韵悠长、现代宏伟的新旧城“双城并美”,更让人深切体会到的是:在这座城市背影里,蕴涵着的丰富文化追求、日渐繁荣发展的文化力量。
    ——题记

    刚刚过去的2012年“十一”黄金周,大同文化旅游业喜报频传——
    长假期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4.58万人次,同比增长41.45%,其中接待过夜旅游者36.5万人次,同比增长62.71%;“一日游”游客228.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55%。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15664.9万元,同比增长98.92%,增幅接近翻番……
    黄金周这组靓亮数据,是大同坚持“文化引领,名城复兴”发展方向,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有力注脚。
    而就在9月19日,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带领的省观摩检查组,开启了201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各市重点工作和项目推进情况的第三轮观摩检查,大同是第一站。
    观摩检查组对大同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该市“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从云冈石窟景区提升改造,到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正在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能源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为两翼的发展格局。”
    观摩检查组表示“大同的新发展、新变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近日,本报“走基层 说亮点 看环境 问创新——转型在山西 献礼十八大”采访小分队走近大同,感受“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改革创新中大同文化建设的新亮点、新面貌。

    关键词:文化传承

    传承是文化建设的特质。大同,“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必须得到挖掘传承。充分利用地下、地上两种资源,像过去挖煤一样来“挖文化”,这座资源依赖型城市逐步实现着从中国煤都到文化之都的名城复兴。


    “十一”黄金周期间,在大同市东城墙上与爱人一起骑双人自行车游览的北京游客杜先生感触颇深,“站在城墙上看大同,太有韵味了,城墙外,高楼大厦充满现代化都市的味道;城墙内,古建筑连成片,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不虚此行!”
    “可不是么,大同的变化着实让我们感到骄傲”,从杜先生身后走过的游客席丽红说,她从小在大同长大,后来去武汉上学、读研。
    “每次假期回来都要好好地转一圈,每次转完,心里的自豪感就噌噌地往上涨!”席丽红说,这次回来,感受最深的是正在扩建的华严寺景区,让人们在领略大同古建筑之美的同时,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震撼。
    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大同文化最大的优势。“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前人对大同青睐有加,历史给了大同丰富的遗产。
    在转型跨越潮起浪涌的今天,大同市大打文化牌,以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大同特色,果断而坚决地实施以名城保护与修复为核心的文化复兴工程,以中国大古都为龙头,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以世界遗产云冈石窟、国家风景名胜区北岳恒山为两翼,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名都、名城、名窟、名山四大品牌,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优势,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符号。
    今年黄金周期间,大同市内酒店业、餐饮业都极为火爆。一家五星级酒店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国庆节前,就陆续有散客预订房间,以致假期前三天房间爆满。从客流量来看,“老景点”云冈石窟和恒山景区在黄金周期间的接待游客数同比分别增长了7.72%与7.3%,而古城内的两大主要景点华严寺和古城墙的接待游客数则同比增长了39.45%和68.53%。
在10月1日当天,大同古城墙接待人数达到2.4万人,入列全省37个重点景区的前五位,俨然成为山西旅游目的地的一匹“黑马”。
    目前,大同的古城旅游框架渐具规模,并跃然成为新的产业支撑点。而大同以“文化引领、名城复兴”的做法,更让大同文化魅力突显,打造文化之都的构想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也是在这个国庆节前夕,30余位国内知名油画家在大同采风,十多天的时间共创作了600余幅精品画作。
    大同独特的文化魅力极大地激发着画家们的创作激情,他们纷纷表示,有机会还会来大同,大同值得入画的风景太多了!大同的文化、大同的风物为他们的画笔赋予了极大的灵感。
    此次采风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徐悲鸿画院美术创作院院长王金钟说:“大同近些年的发展变化让在外面的大同人都备受鼓舞,现在城市的文化氛围非常好,我希望能为宣传大同文化多做一点事。”
    走进大同,近距离地触摸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感受到这座城市“实施名城保护工程,推动城市文化复兴”的勃勃雄心。

    关键词: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动力。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发展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实现着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的完美结合,使大同“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步伐更加坚实。


     文化传承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而文化创新则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曾经的历史迷雾中,大同,这座大古都逐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包容创新,独树一帜。
     10月11日上午,记者到大同市煤气工业遗址创意产业园区采访。
    刚进入园区就遇上了前来参观的大同市老年车队。“老工业废旧材料变成了可爱的机器人,构思真巧!”热心的车队队员郭俊喜坚持带着记者去看“钢雕机器人”。
    直行、西转,穿过两边摆放着“多彩魔方”、“铁树开花”、“大转盘”等精巧工业金属雕塑的水泥路,再北转,终于看到了郭俊喜口中的“可爱的机器人”——由废弃轴承、齿轮、发动机、螺丝螺母、机器链条等零配件,经设计、切割、电焊、打磨制成的20余件人物雕塑展现在记者眼前。骑士、购物女郎、舞者、计算机操作者、拉车人、射击者……这些雕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动表情和形象姿态,将工业元素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极具文化张力和生命内涵。
     “建工业设备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将工业设备做成创意雕塑的事儿呢”,说起现在的工作,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员工赵洪丽颇为自豪,“80年代大同市煤气化总公司煤气厂建厂,我们二冶负责建煤气柜。现在变成创意产业园区,我们又来负责改造煤气柜”。他告诉记者,改造后的3个煤气柜将分别成为文化演艺中心、城市会展中心和电影博物馆,石雕、铜雕、煤雕、铜器、剪纸等大同传统手工艺企业也将加盟园区,逐步形成加工、销售、展览一条龙体系。
     记者了解到,原大同市煤气化总公司煤气厂因产业结构调整破产,留下了占地25公顷的完整工业厂区和大量生产设备。之后,大同市决定将原有工业厂区遗址就地建设成一座极具现代理念的文化产业园区,将废弃的工业设备进行有诗意的艺术化改造,给陷入沉寂的工业遗址注入文化灵魂,同时也将成为大同文化的新地标。 

    然而,拉开大同市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大幕的,却并非煤气工业遗址创意产业园区。
    以传统文化“剪纸”为主体,集教学、研究、生产、销售、印刷包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早已风生水起。他们将小剪纸做成了大产业,800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该园区产值达1667万元,出口创汇184万美元。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将工业遗址与煤矿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自开园之日,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体验。其中,中国第一、亚洲唯一的“井下探秘游”和布置有“煤的形成、煤的开采、煤的利用、煤文化和百年同煤”五大展区的煤炭博物馆颇受游客赞誉。  

    在开发改造本地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同市还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发展新模式,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文化创意先锋企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升级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目前,该市正与华强、华侨城等十大文化创意集团联手创建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主题公园。
    大同文化会展业的发展同样风起云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国际壁画双年展、国际雕塑双年展、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节节相连,会展不断,不仅丰富和提升了大同古城的文化品位,也增强了古都大同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使文化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推出和叫响“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地城市、古代雕塑艺术之都、龙壁之城、休闲夏都、中国煤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等城市名片,为大同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前行,也让大同“绿色崛起”的特色更加鲜明,转型跨越的步伐更加坚实。

    关键词:文化惠民
    文化铸魂、幸福为本。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惠及民生,文化复兴、传承创新让市民以大同自豪、骄傲。“文化强市,全城共创”的理念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的理想是打造幸福城市、幸福大同。
    今年5月3日,大同文化强市建设大会隆重召开。会议引导和动员全市干部群众从战略层面重新审视和认识大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强市战略的指导方针、建设目标和总体要求,并研究了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也是从这个5月开始,以“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公共文化”为目的,大同市民文化大讲堂正式开讲。
    大讲堂先后邀请白岩松、纪连海、宗性法师、郦波等文化名人、高校教授、知名作家、网络达人登台开讲。
   “大讲堂在广大市民中引发关注热潮,各界反响热烈,大讲堂会员已经注册了近1000人。”市民文化大讲堂主办方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作为一个让高雅文化、社会科学走近民众的公益性开放式大讲堂,讲座门票免费赠送,市民只要在网上关注我们的活动,然后电话订票就能参加。”
    “大讲堂办的很不错,我还记得白岩松给讲的《改变大同,影响世界》,很有深意,听讲座的市民非常多,提问、互动都很积极。”一位市民告诉记者。
    “大同能够举办'市民大讲堂',说明大同是一座内外兼修的城市,大同不仅修得起城墙种得了树,而且非常注重人文素养的建设。”这是市民大讲堂的新浪微博转发的一位市民评论。
     除了市民文化大讲堂外,大同市委市政府、各文化单位也会经常邀请余秋雨、茅于轼等名人名家来为市民讲文化、讲经济、讲生活等等。这样的文化氛围使得古都月月有讲座、处处有文化,“文化强市,全城共创”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现在,我真为自己身为大同人而感到骄傲,也为在大同能够参与和感受到国内外的文化熏陶而幸福”,市民张雅丽是一个美术爱好者,“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节、国际雕塑双年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国际汽车文化节,还有明年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等等,大同承办的国际性艺术展会越来越多,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这样的文化盛宴,真棒!”
文化建设不仅让大同市民生活得更幸福,而且推动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新体制、新机制焕发出新活力,迎接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春天的到来。2009年,大同市首部胶片电影《梦回云冈》开拍;2010年,首部本土电影《塞上有家》开拍;2011年,突出恒山大景区的电影《恒山月光》开拍,央视五集纪实片《北岳恒山》开拍;2011年,大同市成立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并将大同古城整体作为“魏都影视基地”;2012年,以本地特色产业黄花为背景和主线的电影《黄花女人》在大同县开拍。一批批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文化创作成果极大地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中国古都、天下大同”,这是大同市的一个文化宣传口号,文化作为一座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不仅是百姓幸福生活的需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手,为大同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奠定了厚实长远的基础,成为了新大同转型跨越的“发动机”。
    交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大同,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奥特莱斯等家居品牌争相进驻大同,江苏雨润集团集团、四川好医生药业、北京新发地、顺鑫农贸、中储粮、荷兰瑞克斯旺、百盛购物、亿丰世贸中心等大型商业机构也纷纷将新项目基地建在大同……据统计,2008年以来,包括已经正式营业的、刚刚开工建设的、达成合作意向的,世界五百强进驻大同的企业每年都在十家以上。
    大同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30.1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2.4亿、226.1亿元、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3%、8.7%、9.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1亿元,同比增长21.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11.38亿元,同比增长12.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2亿元,同比增长15.2%。
“我相信,大同很快就能摆脱三线城市的地位了”,市民岳洪亮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大同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了。你看看古色古香的古城、国际性大手笔的新区,再听听百姓喜说变化的心声,谁能否认大同正在向闻名世界的文化之都、创意之市、幸福之城迈进呢?!”
    文化引领、名城复兴,大同转型坚定而从容;
    文化铸魂、幸福为本,大同已然“大不同”!  本报记者 郭兆平 孟庆伟 杨晓明 实习记者 李影

 

大同文化建设寻踪
2008年初,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复兴工程。
2009年,云冈大景区建设工程开工,次年9月竣工。
2009年,华严寺、善化寺等“十大”古迹复原建设工程开工。
2010年3月,南城墙、代王府等“新十大”修复工程启动。
2010年5月,首部大同本土电影《塞外有家》开机,12月首映。
2010年9月,大同市“中国大古都”历史地位得到权威部门确认。
2011年3月,大同市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和魏都影视基地成立。
2011年9月,首届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召开。
2012年5月,大同市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
2012年5月,首次大同市民文化大讲堂开讲。
2012年7月,大同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雕塑创作启动。
2012年8月,第一届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举办。
2012年9月,中国(大同)云冈文化旅游节举办。
2012年9月,首届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开展。

省观摩检查组点评:
观摩检查组对大同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大同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发展亮点不断增多,产业发展势头好,城市建设大气靓丽,生态建设大见成效,民生得到新的改善,安全生产形势好,社会大局稳定,干部群众表现出良好精神状态。特别是新城建设凸显出现代化气息,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造林绿化力度空前,进一步坚定了我省每年造林超过400万亩的信心和决心;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从云冈石窟景区提升改造,到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正在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以能源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商贸服务业正在做大做强,新的业态正在形成;新兴产业蓄势待发,新能源汽车、煤制气、煤制甲醇等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都对全省具有示范意义。
大同的新发展、新变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书记市长感言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把握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文化强市最根本的是要具体体现为“五个增强”:即增强文化供给力、文化凝聚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创新力。
——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


全市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发挥主人翁作用,缩短时间成本,整体推进“打好文化牌、走出转型路、创造特色城”战略目标,开创文化强市的良好局面,创造美好的明天。  
——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