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晋商宝地 文坛盛音”为韵)
太行峻峻,河水泱泱。水倚山卧,龙兴凤翔。聚精髓于天地,滋神化于炎黄。曩古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累寒来而暑往,积夏种以冬藏。绳猎网渔,观象以馈河水【1】;奇山美石,补天而赠吕梁【2】。是以刀耕火种,石镞木戕。始造其文字,首服其衣裳【3】。耒耜麻衣,药尝百草【4】;尧仁舜孝,恩泽八荒。故使德敷强晋,福润盛唐。拜忠义之关帝,尊信诚于晋商。驰骋沙场之人,犹若雷电;缤纷文坛之士,亦如星光。参佛净地,咏怀故乡。承烂烂之瑰宝,秉煌煌于殿堂。
昔者武略文经,名扬声震。介推割股以奉君【5】,重耳礼贤而卧镇【6】。汲汲避祸,程婴舍身而救孤;落落图强,襄简变法乃分晋。其时天下纷争,七雄授印。或拜公兮封侯,或变法兮解困。开疆拓土,戍军以筑长城;骑射胡服,制礼而修民愤【7】。更有刎颈之交叹襟怀,渑池之会彰气韵。卫卿败北胡其功高,霍戚通西域其名振。时至北魏,遂择汉制,深推朝仪;倡佛宗,广促教信【8】。岁逾百年,龙瑞贞观,凤祥周运。其铜镜可正衣冠,其古人可明荣损【9】。玄武兵变,尉迟归唐【10】;象州仁施,薛礼治郡【11】。既而裴村相卿【12】,王族豪俊【13】。狄老辅国,匡弊政以明冤【14】;武周立碑,任良臣而评论【15】。
矧夫文辞炳炳,藻绘渊渊。儒释之学传法典,诗词之家誉文坛。博古通今,师旷奏清商之乐【16】;胜天唯物,荀卿倡性恶之言【17】。行文创见,著述立编。笔阵名姬冰月慕【18】,葬书方士词赋冠【19】。又以结社而创莲宗,精修释道【20】;航船而取教律,勤译经卷【21】。云冈昙曜【22】,净土昙鸾【23】。藏经于通乐寺,兴佛于五台山。而况西路漫漫兮问禅,东途幽幽兮参慧。少伯塞关【24】,摩诘山水【25】。千目层楼乎孤传【26】,长天秋水乎绝粹【27】。夫河东柳氏者,试革新理政,权重而崇释敬儒;撰游记寓言,位轻则悲天悯地。砸缸之童仕四朝,通鉴之史遗百世【28】。是知窦娥冤沉【29】,倩女魂弃【30】。墙头马上乃钟情【31】,望江亭中则斗智。章回鼻祖,神魔梁山兮话民心;湖海散人,稗史三国兮图王志【32】。於戏!仰伟论于隽奇,敬雄篇于神诡也!
由是承千年之史迹,遗三晋之雄魂。君不见,清凉朝宗之圣地【33】,紫气时聚,仙花长纷。集古刹佛堂于穆穆,汇石雕壁画于蓁蓁。君不见,云冈石窟之世遗名录,窟龛林立,雕像成群。君不见,边关要塞之虎踞【34】,危峰过雁,古栈绕云。金龙峡关,杨氏据险【35】;悬空寺壁,诗仙留文。犹见奉舍利于木塔【36】,铸莲台之金身。柳往槐来【37】,洪洞生离国之感;水源木本,鸹窝念故乡之恩。且闻平遥古城乃建筑奇绝,史话悠悠,古陶佼佼。筑灵龟之城池,遗彩塑之珍宝。发源其晋商,成就其票号。遂而办纺织,铺铁路,兴池盐,扬名于巨贾之道。日升昌之首创,开华夏金融乎祖师;保晋矿之先河,誉民族资产乎典效。
然时闻,晋地以煤矿之阜,掘黩贿之金。强搜厚利,罔顾民心。置申诰以无视,令矿难而频临。接踵死伤,民悲难止;沆瀣官企,廉吏难寻。若解今症,且听古音。于清端公安在?治官之官乃高行清霖也!感其才全气正,理明心愔。叹其清严治事,慎独安衾。倘若污吏不倒,黎民皆喑。效其廉政,老虎应打,苍蝇亦拍,乃今反腐之利擒矣!
斯诚察民情,顺民意,惩贪官,颁清政。善开药方,巧握使命。制目标以成形,求经济而重整。去其结构单一,变其资源相称。置换其新产业,煤炭转型;发展其新能源,环保引领。文化先行,旅游随影。观陈醋以酸醇,闻汾酒而酩酊。集古晋物质之富饶,创表里山河而昌盛。嗟夫!恒愿三晋藉区域之优势,扬民风之勤劳,传民之智慧,迎四海宾,八方客,共享创新之嘉靖哉。
注释:
【1】伏羲创立八卦,观天象以利渔猎。
【2】女娲补天留下的七彩石。
【3】黄帝(轩辕)时,仓颉创造了文字;胡曹发明了敝体的衣裳。
【4】炎帝(神农)时,制作耒耜以利耕耘,治麻衣为布以御民寒,遍尝百草以医民恙。
【5】晋公子重耳避难时,介子推割股奉君,后拒食晋禄隐遁,重耳纵火烧山时,抱树而亡。重耳为纪念介子推,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6】重耳,春秋五霸之晋文公,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使晋国力“政平民富”,一战而霸,被周天子策命,成为诸侯霸主。
【7】赵武灵王抱“随时制法,因事制礼”的政治思想,力倡“胡服骑射”,移风易俗,改革军制,国力渐强。同时,修筑长城,置军戍守,实行民族和睦政策,为秦汉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8】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实施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通婚,改行汉族风俗、服制,说汉话,取汉人官制朝仪、典章制度,提倡佛教,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发展,五台山的佛教因此而得以兴盛。
【9】“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王,其治理政绩一直为后世传颂。谏臣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0】尉迟恭,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门神”的原型,归顺李世民后,在玄武之变中论功第一,其戎马一生,为初唐的统一和稳固做出来巨大贡献。
【11】薛礼,字仁贵,唐朝名将。贞观后期,随李世民东征西伐,建立了赫赫战功,官至平阳郡公,广实仁政,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12】裴氏家族为山西独一无二的名门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明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其著名人物有裴松之、裴矩、裴度等。
【13】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魏晋南北朝时,既有封侯拜将的辉煌,也有屡遭坎坷的不幸。北魏时,与陇西李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为二十一地望之首。王氏宗族有王绩、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
【14】狄仁杰,唐高宗升任大理丞,屡断奇案,声名大振。武则天时,被委以宰相,辅国安邦,对其酷吏弊政多所匡正,为唐室砥柱。
【15】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在位时,政通人和,国力强盛。任用酷吏,却用良臣掌相权,抑制酷吏,政治基本清明。死后立“无字碑”,一生功过,任人评说。
【16】师旷,山西洪洞人,为晋国主乐大师,因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民间流传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他博古通今,以“师旷之聪”闻名于世。
【17】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其学源于儒,提倡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著有《荀子》。
【18】卫夫人,东晋女书法家,传为王羲之右军之师,家学渊源,师承钟繇,尤善隶书。其师颂之书法:“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有《笔阵图》、《名姬贴》、《卫氏和南贴》等传世。
【19】郭璞,东晋臣,训诂学家。《晋书》称其“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西晋末年南渡时,依司马睿任著作左郎,迁尚书郎。
【20】慧远,东晋高僧。出身书香世代,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后皈依道安。他精研佛学,兼大、小二乘,主张以佛为主,儒玄为辅。在东林寺传法时,创立净土宗,因寺中遍种白莲,净土宗又称“莲宗”,著有《法性论》。
【21】法显,东晋僧人,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撰《佛国记》,记述甚广,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2】昙曜,北魏僧人。文成帝时,在武周山山谷北面石壁开凿窟龛五所,又建佛寺,称为灵岩寺,此为大同云冈石窟之开端。后住于大同石窟通乐寺,翻译出《付法藏传》。
【23】昙鸾,南北朝僧人。先信道教,后改信佛教,专修“净土”。晚年居汾州北山玄中寺,聚徒讲经。著有《略论安乐净土义》、《净土往生论注》等。他一生弘扬净土思想,是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同时适应社会,将儒释道三学融于净土思想,是佛教中国化的变革中有重大贡献的佛教学者。
【24】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名早著,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25】王维,字摩诘,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诗人,中年后亦官亦隐于“辋川别业”,号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多才多艺,精通佛学、音乐,诗书画俱精,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苏轼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6】王之涣,盛唐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好学,穷经典之奥,常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27】王勃,自幼聪颖好学,与骆宾王等并称为“初唐四杰”,诗文俱佳,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即兴而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藤王阁序》更是千古绝唱。
【28】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主持编写我国最大的编年史《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曾被后人奉为儒家三盛之一。
【29】关汉卿,元代前期杂剧界的领袖人物,“元曲四大家”之一,其杂剧代表作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望江亭中秋切鲙》、《赵盼儿风月救风尘》、《闺怨佳人拜月亭》、《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后世称其为“曲圣”。
【30】郑光祖,元剧作家,《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与关汉卿、白朴等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31】白朴,幼年由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一代文宗”元好问抚养成人,元代著名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32】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对张士诚失去信心后,致力于写作,著作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等》,并参与其师施耐庵的《水浒传》的加工、增补,编辑整理成书。
【33】五台山,位于山西沂州地区五台县,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台外寺庙星罗棋布,佛塔各异,佛教雕塑、石像、壁画、碑文、题字不胜枚举,是我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34】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华五岳中的北岳。号称“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为北国万山之宗主,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
【35】杨业,北宋著名抗辽将领。其父子据守恒山金龙峡,屡败辽军,人称“杨无敌”。
【36】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37】古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不论严寒酷暑,游客络绎不绝,有的题词赋诗,抒发“饮水思源”的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不肯离去。大槐树、老鸹窝,是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