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汾酒杯?山西赋”赋文学大赛 > 作品展示作品展示

汾水赋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邓符利 发布时间:2018/7/31 9:40:00

观夫凡大河流淌之域,乃万物萌发之渊。九山汇聚伴龙脉,三晋发祥依汾源【1】。汇流于管涔之山,灵沼始尔;奔淌于襄晋之地,汾水出焉【2】。俄而过龙门而泻流千里,穿崖壁以集纳百川。飞湍蜿蜒,探谧静之幽谷;激流奔涌,攀嶙峋之苍峦。可谓雷鸣吼,浊浪翻。涌潮似千山暮雪,排浪如万里狂澜。出灵石而入霍州,迂回千谷;经太原而至古耿【3】,聚流百泉。唯当始源于宁武之山麗,终汇入黄河之臂湾也。
  昔者华夏上古,洪灾泛于汾洮;玄冥台骀,神功降以水患【4】。始于宁武汾河之端,辗转陕甘青晋以远【5】。涤秽九州,播祥两岸。水归河道,万民生息得安;功于台神【6】,千载功名以撰。至乃大禹劈灵山以治黄,疏水道以分漩【7】。则引洪入海,平滩以造良田;凿山通流,缓波以驱洪难矣。遂而滥觞丰盈,灵渠浩瀚。航运畅通,农耕拓展。秦晋泛舟以结好,佳传流芳【8】;魏韩联赵以解围,纷争和缓【9】。泛楼船兮扬素波,载汉武兮书佳卷【10】。游曲浦兮腾雾烟,探深浪兮丰蚝馔【11】。佈柳溪以固堤防,宽河槽以运粮炭【12】。宋筑堤坝,堵汾水以灌晋阳;御统精兵,破城阙而降北汉【13】。至于明初之九边屯垦,人增林衰;汾水之三段竭流,泉枯滩浅【14】。是故唐宋前之碧水凝翠,稳载楼船;元明后之狭流污浑,难行舟栈也【15】。
  盖夫祈盛世之河清海晏,盼流年之雨顺风调。治理汾河,固堤坝以防洪涝;兴修水库,截激流以储清涛【16】。既而引黄入晋,供水通坳【17】。缓解晋地之水乏,切促生态之弊消【18】。功在千秋,引碧水以润沃野;惠泽百代,注清泉以盈沟壕。斯则苍山环翠,活水涌潮。波光潋滟,碧浪狂飚。铁崖巍峨,湍流截于雄坝;彩练舒展,隔岸通以长桥【19】。有曰:青山茂则繁盛,绿水清则丰饶。老醋醇香,百年誉享四海【20】;汾酒馥郁,几度冠于千醪【21】。可谓翠峰叠嶂,绿水喧嚣。千里跌宕,百代风骚。尽显三晋之妖娆!
  然其万物皆有阴阳,凡事均衡利弊。筑坝以治水患,下游干枯【22】;采煤为富民生,地表塌毁。盗伐林木,水土失于荒原;排废清川,良田葬于污秽。唯虑满目荒岭涸流,何处青山绿水?于是保护生态,全域清疏;重塑汾河,综合治理。依生态修复之纲,构协调发展之体【23】。故使求大同,弃小异。护林复垦,保水源以造良田;治浚疏槽,清河道以扩航轨。关停禁采之煤窑,封禁排污之矿企。斯乃可望山水相依,林泉交汇。丽水丰盈,风光旖旎。诚愿还千年之清流,创百代之福祉。则汾水长流,家园永粹也!


*此赋韵依《词林正韵》

注释:
【1】:汾河四周九山汇聚,林海茫茫,溪流淙淙,亭台楼榭,风光旖旎,自古以来,就被列入名山大川之列。
【2】:《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源碱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
【3】:汾水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古耿是河津的古称,
【4】:传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之后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台骀,台骀就是一位疏导汾水,治理水患的英雄,后来人们称他为汾水之神,至今晋祠、汾阳、侯马等地仍有台骀庙,各地也有许多有关台骀的传说。
【5】:台骀为平水患,始于宁武汾水之端,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
【6】: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
【7】:大禹是黄帝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其治水的方法是劈山疏淤,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8】: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一河之隔的秦国求援,秦穆公发动“泛舟之役”,派运送粮食的船队经渭河、汾河直抵晋国首都。
【9】:这也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54年,智伯与韩、赵、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全部领地,进而智伯又索地韩、赵、魏。韩、魏惧怕,唯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伯,于是,智伯又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走保晋阳,三家围晋阳,岁余而不下。次年(公元前453年),智氏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周长5里),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史记•赵世家》),赵襄子派人潜出与韩、魏媾和,韩、魏发动政变杀死智氏解晋阳之围,三家三分智氏领地,是为“三家分晋”。
【10】: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万荣)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即把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季,秋风送爽,鸿雁南归,汉武帝坐楼船泛舟汾河,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汉武帝坐的“楼船”,应该至少是两层的大船,从渭河溯汾河而上到汾阴县的后土祠(今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祭祀,据载一共有八次。“泛楼船”“扬素波”,说明当年汾水是大而清的。
【11】: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第二次来在汾源天池边修建的汾阳宫避暑游猎,随从内史侍郎薛道衡即兴赋诗,有《随驾天池应诏》曰:“曲浦腾烟雾,深浪骇惊蛎(蚝,牡蛎)”,是一派烟雾缭绕,水深浪大的景色。
【12】:唐代汾河水量很大。唐玄宗开元22年(734年),为解决首都长安粮食转运问题,玄宗接受主管漕运大臣裴耀卿“兼河槽,变陆为水,沿河设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的建议,大批粮食“自太原仓浮于渭,以实关中,谓之北运”。
公元783年,唐河东节度使马燧决汾河水环绕晋阳东城,并在沿岸修建许多池沼,植柳树加固堤防。后来,宋代陈佐尧做并州知州,又在汾河岸边引汾水潴湖泊,沿河环湖种植柳树数万,海棠、梨树布满沿岸,时人叫做“柳溪”。上世纪80年代,太原市将附近一条街道命名为“柳溪街”,并修建了“柳溪公园”(今旱西关新建北路西侧)。
【13】:宋王朝在完成统一的事业中,晋阳是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的城堡。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宋军打败北汉军队在太原城下,征集附近数县几万壮丁在汾河筑长堤堵水,又决晋水注入汾河灌晋阳城。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皇帝亲率大军进攻北汉,再一次堵塞汾水和晋水灌古晋阳城,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晋阳城再次被毁坏。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智伯引汾水、晋水灌晋阳城后,事隔近一个半世纪后的再灌晋阳城。从此,旧晋阳城失而新晋阳城出,新晋阳城就是我们现在的太原城迎泽区、杏花岭区一带。
【14】: 明初是山西历史上土地大开发时期,也是森林遭到最为剧烈破坏的时期。为了抵御北部蒙古族的侵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九边屯垦”,民屯、军屯、商屯一起上。5万多军民在此生活、打仗200多年,他们要吃、要住、要烧、要砍,而且有“不法之徒”伐木致富,这是管涔山森林毁坏最严重的时期。
【15】:汾河的水情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唐代以前不仅水量很大,而且清澈。时人有“汾河波亦清”“汾水碧依依”的诗句。那时,太原以下可以通行运载粮食的大船;宋初水量仍未减少,要不不会有水淹晋阳城的史实;金元时代已清澈不在,开始浑浊,并有灾情;明代开始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已经成为水利不大的害河,水量也明显减少,明代有诗“太行山西浊汾流”的诗句。襄汾以北河段已经“舟辑不敢行”,有诗感叹“楼船萧鼓今何在”;清代灾害更烈,中上游段仅能乘山洪爆发漂流一些椽筏,下游新绛以下只可通木筏,其余皆不通舟楫。
【16】: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70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首先对旧灌区进行配套、改建和扩建,先后建成汾河灌区一坝(太原市上兰村)、二坝(清徐县长头村)和三坝(平遥县南良村)三个引水工程,改过去多口分散引水为集中统一供水,加强管理,使灌溉面积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调节径流,发展灌溉面积和满足防洪、城市供水等需要,陆续建成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和13座中型水库。
【17】、【18】:引黄入晋工程位于山西西北部,从黄河干流的万家寨水库取水,分别向太原、大同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供水,由总干线、南干线、联接段和北干线四部分组成,设计年引水12亿立方米。引黄入晋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大战略工程,寄托着山西人民千百年的夙愿,凝聚了几代人不息的奋斗与追求。
【19】:汾水两岸共建有19座大桥,既满足了连接汾河两岸的交通功能需求,也是当地的标志性景观建筑。
【20】:晋水源之三晋第一泉难老泉是传统山西陈醋唯一选用,用该泉水酿造的山西陈醋为中华四大名醋之首。
【21】:汾酒产于山西省汾水流域的汾阳市杏花村。杏花村有取之不竭的优质泉水,其马跑神泉和古井泉水被人们称为“神泉”。汾酒曾于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自一九五三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一九八零年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
【22】:水库大坝的建设也有弊端,其目的是拦流截水,但一坝地区的问题解决了,下游没水,再建二坝、三坝,如此循环,破坏了原有的水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
【23】:山西省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作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纲领性文件。



  责编:赵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