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武乡红色的土地武乡红色的土地

穿越时空,重温烽火岁月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3/6/4 10:53:03

 

    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见证过抗日战争的悲壮与豪迈,这里每家每户的老百姓都能随口讲述一段英雄的传奇,这个地方叫武乡。

    5月28日至30日,我报全体员工分两批,深入武乡县,接受传统教育,重温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足迹。 ——编者

 

历史的洪流


——观《太行山》实景剧有感


   
    “八路军进太行山啦!”

    一阵阵鼓声,一片片欢呼,喊出了那段血肉筑成的历史里,百姓们内心最真的期盼,更喊出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渴望。

    一个世纪前,那场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留在黄土地上的伤痕和创痛,犹可寻觅。就像那些武乡人,即使离开这片他们熟悉的沃土许久,依旧乡音难改。然而,改不了的乡音是思念、是情怀,忘不却的历史却是记恨、是铭刻。

    我在历史里寻觅着,我想要寻觅的并非是苦难,而是幸福和感动。

    在初夏的夜风里聆听着“想亲亲”的小调改编成的《红星杨》,心底里是要感谢那些英雄的。八年,3600万人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定。因为他们,我有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有幸得以在阳光与清风里,翻阅回忆。

    曾几何时,在战争未曾席卷三晋大地时,武乡人也是唱着这样的民歌小调,种植躬耕。一夜间,战争改变了一切,老人失去孩子,妻子失去丈夫,家不是家,生活并非原来的生活。试问,当年那场战争若没有来,如今武乡会是什么样?也许还是躬耕的岁月,也许还是小调的悠闲,也许也会变得很现代,也许……

    没有人能给出那么多也许的答案。事实却是,战争面前,有很多人站出来,为已经发生的必然去担当。

    孩子去参军,稚嫩的肩膀连扛枪都显得那么柔弱,却挺胸昂头地正步前进。上了年纪的妇女还在纺线,手上出了老茧也不停歇,只为亲人能穿上一件新棉袄。男人们上前线,女人们守后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小鬼子一次次被打退,老百姓一次次地在胜利后憧憬着收获的季节早点到来!

    胜利终于来了!欢庆的号角宣布我们解放了,轻快的腰鼓说着中国和平了!拨开人群,隐隐约约,却见无数血肉之躯的不死之魂。他们,才是胜利的理由!

    一声“娘,我们都是你的儿子”!催出了多少人的眼泪。娘亲的眼里,儿是多么珍贵的念想,她却把他送上了战场。看着他倒在自己面前,娘亲却毅然抹去泪水,她也许并没有过多么高尚的理想,却深知谁能带自己的亲人走出这片火海,走向另一片天地。如今看到解放,娘亲应该得到安慰了。她的孩子,也许就在那些不死的魂灵里,一同为胜利欢唱。

    历史就是这样。只需抽取关键,便能梳理成篇。但历史的真谛却不是如此,它需要深刻的领悟,才能明白我们为何是我们,我们如何会在这里。在一幕实景剧里,在这样的回忆里,深刻的人能悟透历史,浅薄的人能感叹历史。可无论谁,无论最终是否能参透个中,我们都要尊重历史。如果说八年抗战刻下的伤痕至今触及仍很痛,那唯一的安慰,应当是中国人不屈的魂灵在刀尖上坚定走过时留下的轨迹,它虽曲折,却倔强地延展向远方。

    武乡!《太行山》!

    我在这里,致敬历史。

本报记者 畅雪

 路军游击战体验园——


致我的八路“青葱岁月” 


 
 
    从知道这次全体出游的行程安排后,就开始对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这个红色旅游景点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如何体验?体验什么?种种疑问环绕脑海久久不去。

    终于,这张神秘的面纱在5月30日的上午揭开了,进入体验园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位八路军战士屹立在一辆日式坦克上的雕像,只见他手持手榴弹,欲将其炸毁,很是振奋人心。

    该园以毛主席指出的地道战、地雷战、伏击战、麻雀战等十大游击战法为引线,运用现代科技还原战斗场景。

    随着导游踏上相对陡峭的楼梯,我们分批坐上了大型轨道车,在不断向山顶爬升的过程中,耳边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声、枪声,随着声音的出现,山道上弥漫着蓝色的硝烟,一瞬间我们似乎就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下了车,就到了我们体验的第一个项目——地雷战。大家分批乘坐小型轨道车穿行于“敌人”的后勤区域,用红外线枪对敌营进行射击、焚烧粮食仓库、拆除火车铁道与桥梁、炸毁敌人油库、阻断敌人的一切后勤补给。最最刺激的是,当我的红外线枪打中人形目标后,它居然发出逼真的尖叫声,吓了大家一跳。大家齐心协力,协同作战,在体验地雷战的惊险与刺激的同时,再创了八路军抗战奇迹。

    随后,我们一行人又来到了第二个游人体验地——“追击战”,大家每四人为一小分队上一辆手动轨道车,挂上档后,共同摇动手动助力器让车辆前行,等到小车到达前方砖墙后,四人下车向对面的敌人发动攻击,女同事们大多只能瞄准距离较近的敌人,远处的就留给男士们来处理了,而在击中敌人后也有声音及烟雾及火焰等逼真的效果,等到将敌人全部歼灭后,便可乘车离开。

    由于施工,我们没能进行地道战和对抗战,有些遗憾。但是,这些体验充分调动起大家的互动性,这是平常生活中完全不可能体验到的活动,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虽然累,却很快乐,虽然累,但却让我们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体验,或许这就是当一天八路军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吧。

本报记者 王蕾


 
 八路军文化园——


在峥嵘岁月中穿行 


 
 
    怀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走进位于武乡的八路军文化园。在这座情景再现和生动反映八路军与革命根据地群众战斗生活、宣传娱乐的红色游园里,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视听震撼。

    浓郁的红色革命文化气息与清雅的休闲浪漫景致相互交织,古风古朴的古典建筑与高空、陆地、水面兼备的现代化拓展训练设备共存共有。荷塘、流水、小蝌蚪,草坪、花坛、石子路,高台、浮雕、老院落,青砖青瓦,古色古香。整座文化园就是一个红色革命圣地,就是一个怀古念今、忆苦思甜的革命园区。置身在内,整个人也沉静下来。

    然后,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小心翼翼地沿着石子路向里走。最先来到的是军艺社,在这里欣赏激昂的革命歌曲,观看融体验性、参与性、历史性为一体的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舞台上,年轻的演员们变身革命游击队员,与无恶不作的日军斗智斗勇。也有跃跃欲试的游客走上舞台,拿起大刀,参与互动。演员的现场演出和舞台两侧与舞台背后LED屏里的大场面背景相互融合。舞台下,欢庆锣鼓队不时地从观众席列队走上舞台。整个剧场仿佛变成了抗日战争现场,游客们跟着演员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在虚实结合的“蒙太奇”体验剧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从军艺社出来,沿着宽阔的石子路走进集八路军抗战时期历史文化知识与生活风貌为一体的八路村,逛一逛实景还原的邮局、弹药厂、供销社、饭馆、豆腐坊、榨油坊,看一看舞台表演与实景互动相结合的大型年代实景剧《反扫荡》,搬一条长木板凳坐在大戏台前听一听幽默诙谐的武乡鼓书,与时不时路过的身穿国军军服的工作人员聊个天,跟偶尔遇到的锈迹斑斑的老坦克合个影,更加真切地领略一下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

    置身八路军文化园内,处处皆是八路军文化气息。在纪念坛,在和平林,在室外实景剧场,处处都能勾起游客的红色革命情怀。

    穿越沧桑历史时空,体验峥嵘战争岁月。怀古念今,思此及彼。这一趟八路军文化园之游,让我们收获颇丰。

本报实习记者 李影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为了永恒的红色记忆 


 
    5月28日,我又一次来到武乡革命老区,参观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虽然来这里参观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是每次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不屈不饶的太行精神。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创建于1988年,是国内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据馆中讲解员介绍,纪念馆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整个馆中主要参观景点有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百团大战半景画馆、八路军窑洞战模拟景观、八路雄风碑林公园和八路军抗战纪念碑等。

    步入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的序厅,左手墙上是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我们耳边仿佛听到了那宽广抒情的旋律,雄浑庄严的气势,铿镪有力的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序厅设计打破传统手法,独运匠心、雄浑壮观。正面是长达40米的大型主题浮雕,采用100多吨太行红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极富中华民族精神代表性的滔滔黄河、巍巍太行山、绵延万里长城等图案构成,在描绘八路军艰苦斗争环境的同时,也寓意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入侵,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用鲜血和生命矗立起一座民族解放的历史丰碑。

    可以说,整个展馆以图片资料和珍贵文物展示为主,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法,并辅以雕塑、绘画、影视等配景,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驰骋敌后、鏖战华北、喋血疆场,创建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同华北地区广大民众同仇敌忾、抗日御侮,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全景式历程。

    “8年抗战,八路军从4.7万壮大到102万,累计对日作战10万多次,毙伤、俘虏日伪军125万人,无数八路军将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后34万将士为国捐躯,其中正团级以上728名。左权将军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为国捐躯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左权牺牲后,周恩来撰文称赞他‘英勇忠贞’、‘足以为党的模范’。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拚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当时,远在延安的妻子刘志兰饱蘸血泪,挥笔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长信 《为了永恒的记忆——写给权》,以寄托对左权将军的哀思。”当一段段历史被讲解员如数家珍般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在场的人神情凝重,心灵受到震憾,并从中汲取到八路军将士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伟大抗战精神。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 一处处革命遗址,昭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让我们的思绪也仿佛回到那弥漫着战火硝烟的抗战岁月……

    通过参观,使我们重温了八路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演绎的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使我们更加缅怀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