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IT

看30年来职业冷热变迁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4/11 10:03:58

    1980年代国企技术人员最吃香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许多个体户已成万元户,但并不令人羡慕。那时人们追求的是稳定和体面。最热门的职业有新闻媒体、高校教师、国企工程师等。

    53岁的李丽做了30多年的工程师,再有两年就要到退休的年纪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机械行业盛行,李丽在高考时选择了机械行业,“真不是夸张,那时候能进入一家大型国企,简直是梦寐以求,比现在考上公务员都要兴奋。”

    和所有职业一样,李丽刚毕业时只是个“技术员”,但因为是大学生,所以是“干部”编制,之后就一级级考,最终顺理成章成为了“高级工程师”。

    上世纪9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工厂由于产品落后、设计落后等原因退出舞台,很多国有企业开始关停并转。工厂的衰败,自然影响到了工程师的“地位”,慢慢地,工程师也不再是“香饽饽”了。

    虽然李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工程师当年的那股子“傲劲”,早已没有了,她甚至还鼓励自己的孩子试着去做做生意,那是当初她曾“看不上”的行当。

    1990年代去外企工作倍有面子

    到了1990年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薪酬和工作前景成了人们求职时的首选,最热门的职业由此变成了外企。

    赵安认为,外企的光环正在被日益崛起的民营企业以及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央企所遮盖。赵安的第一个东家是欧洲企业,之后又陆续待过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美国一家名声赫赫的大型跨国企业,最后成为高管之一。

    “1990年代,外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办法,让很多年轻人折服。”赵安说,“同学聚会时,很有面子。”

    然而,随着年龄逐渐增长,最初的高额薪水、优厚福利,已不是这些已走上管理层的中年人最看重的东西了。“竞争越来越强、压力越来越大,和年轻的海归学生一起竞争,连英语都比不过对方。”

    “为了保障,很多外企高管跳槽到国企。”赵安坦言,“过去人们仰视外企,如今好的外企依旧受到欢迎,可人们更多的是平视他们。”

    2000年代律师光环逐渐褪去

    到了21世纪,整个世界都在转型,网络开始统治世界。最热门的有网络公司、律师、IT行业、通讯行业等等。

    说起当年为什么选择法律这个专业,刘林笑了,“受港剧影响,真的。”2002年之前,只需要大专文凭,就可以通过自学考到律师资格证从事律师,“所以这个行业有很多人之前都是干其他行当的,比如厨师,还有修钟表的。”刘林说,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律师的收入绝对算中上等,甚至上等。

    中国向法治社会迈进,涉及到的法律事务也越来越多,刘林的业务处于上升和拓展期,收入也是水涨船高,但律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却下降了。

    2010年代互联网金融成新贵

    21世纪10年代,商业社会带来巨大风险,人们选择稳健的同时,跟随榜样开始创业,最热门的有互联网金融等行业。

    熊伟算是较早进入互联网金融浪潮的那批人之一,而他也赶上了好时候。“我们公司是去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第一个产品7月上线。”作为手机软件“盈盈理财”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熊伟解释,他们做的事很简单,对市面上存在的200多款理财产品进行梳理,帮助那些理财观念不强、不会选择顾客,精选出最实惠、安全的五六款,推荐给他们。

    在此之前,这个行业并不被人所看好。到2012年,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已经诞生了六七年之久,但全国的年平均交易量只有一个多亿元。

    如今,互联网金融火了,很多敏感度高的人,比如银行和互联网从业者也开始了观望,他们希望第一波进入这个行业,等过了三四年,就能成为“元老”。熊伟预计,两三年后,这个行业会自我更新,更加规范。

    忽冷忽热的公务员

    “今年考公务员的人少了,这很正常。”60后的孔齐算是国内第一批走进公务员队伍的人,而在他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国内甚至还没有“公务员”这个概念。“

    在孔齐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末,是公务员最“趾高气昂”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权力部门,不仅有隐形福利,而且“好办事”。但是近几年,随着公务员的工资公开透明化、各级领导的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社会监督的急速增多,公务员时刻处于高压之中。他们原本引以为豪的不错的薪金和福利,也因为工资涨幅远跟不上物价涨幅,而失去了优势。“当然,公务员热一时半会还不会停。”孔齐说,“但未来人们投奔公务员时,应该会更理性和客观。”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