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省份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碳产业有望成“新的增长点”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2/1 17:03:41
国家发改委新近发布公开信息,正式批准全国7个省份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
相关专家认为,各试点应尝试以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探索强制性减排市场的建设;在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核算体系等方面要进行技术和机制创新。试点的最终目标,是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市场找到既适合国情、又简单适用的市场体系。
“大背景”下的试点
此次国家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是在中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个“大背景”下实施的重要举措。中国在诸如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课题中,一不能回避,不能充耳不闻,而是要积极参与;二是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盲目排斥,自己思考、自己的创新路径。此次试点的意义,就在这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并确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要降低40%至45%,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达到15%,同时还要增加森林碳汇。
试点应找到内在动力
中国已把开展碳交易试点作为“十二五”期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项重点工作。此次启动包括上海在内的7个省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是为了鼓励试点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建立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有益的探索。
据了解,作为经国家发改委确认的全国第一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上海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推进交易平台以及碳市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和机制的创新。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希望上海的环境交易机构不断创新发展,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区位优势,努力发展成为“服务本区域和全国市场、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环境资源国际性交易机构。
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中,上海是最早探索的城市。2008年8月初,上海环境所经国家发改委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家环境能源交易机构。这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交易机构的空白。
到目前为止,上海环境所已成为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推出了包括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交易、自愿减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项目、低碳技术产权交易等6个品种。截至去年底,上海环境所共实现挂牌金额326亿元,成交金额74亿元,交易规模领先全国。与此同时,上海环境所还在国内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环境能源交易网络,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建立了南南全球环境能源交易系统,已在全球30个国家设立了34个工作站,加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环境能源交易。
相关专家说,上海的试点目标会分阶段的,首先应成为长三角及相关区域的碳交易中心市场;其次成为全国碳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最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国际性碳交易市场平台。 新华社记者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