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财经

国有金融企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 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9/23 16:42: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而金融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影响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国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帮扶。当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合理地运用金融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资金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目标,如何在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寻国有金融机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一)工商银行山西晋中分行支持乡村振兴现状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工商银行晋中分行在山西省分行党委的部署安排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金融服务“三农”的相关要求,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主体责任、发挥大行“头雁”引领作用,稳步推进信贷、产品、渠道、综合金融服务供给等工作落地。截至2022年6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不含贴现)余额37.64亿元,较年初增长5.04亿元,增速15.46%,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66亿元,农村企业及组织贷款余额34.9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含贴现)余额12849万元,较年初增长5052.93万元,增速64.8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351.85万元,农村企业及组织贷款余额10497.15万元。不良贷款为149.05万元。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现实困境

1.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由于农村成熟的产业项目少、项目建设周期长、受益率不确定,农村“三权”抵押贷款难做实,经营主体可抵押物少或抵押物不符合标准等,大大制约了银行对农业的有效贷款投放。国有金融企业开展乡村振兴业务,客观上需具备相应的金融人才、设置专门业务管理体系、开发适宜的乡村金融产品,在预期经济效益未得到保障情况下,金融资金逐利本性驱动下易造成供给排斥。

2.乡村振兴金融人才较匮乏

乡村振兴金融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金融知识,还要具备农业产业等相关知识。国内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总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山西晋中分行为例,虽然在省市分行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及时成立了乡村振兴办公室和工作领导小组,但涉农专业性金融人才短期内较难配备,客观上存在的人才短板,瓶颈性制约了国有金融企业对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开拓能力。

3.农村创新金融产品不足

目前,从现有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种类和特点看,涉农金融信贷品种较为单一,以工商银行山西晋中分行为例,涉农贷款总量偏小,存量贷款除投放在县域的公司类项目贷款外,纯涉农贷款主要是传统小额信用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额度低等问题,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设施设备抵押贷款、“三权”抵押贷款等产品虽已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但尚未真正实现落地投放。

二、国有金融企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把党建引领贯彻于新时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始终

1.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根本保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利于将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层层传导,为战略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国有金融机构党委在服务乡村振兴等一切金融工作的核心政治地位。一是各级党组织要把对党委负责、向党委报告作为一种政治规矩自觉遵守。二是党委要在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起到表率作用。国有金融企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党驾驭国有金融企业大局的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  

(二)以党建“四引领”逐一攻破难点、赌点,打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任督二脉”

1.强化政治引领,增加行动自觉,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把关定向”。把党的领导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各环节,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扎实推进“入章程”“一肩挑”和“前置”工作职责有效落实,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扎实的政治和思想基础,使国有金融机构增加行动自觉,将政治领导力转换为执行力,在政策上确保将党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充分落实到位。   

2.强化制度引领,完善配套机制,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保驾护航”。一方面全面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强化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战略定位,完善“乡村振兴”金融事业部(乡村振兴办公室)运行机制和考核、监督约束等相关配套机制;另一方面创新任务分配与管理制度, 把党建责任与服务乡村振兴责任同扛上肩,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保驾护航”,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组织引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招贤纳士”。充分发挥党建育人作用,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培养与引进既懂金融业务、又懂农业的高质量人才;锻造乡村振兴红色头雁,组织党员干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培训学习,常态化开展“云学习”等,持续推进干部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复合人才,搭建政企“协同互联”平台、“挂职互助”平台,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强化方法引领,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聚势赋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新特点,顺应数字经济,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开展包括“三权”抵押贷款、鲜活资产贷款、作物资产贷款、设备设施抵押贷款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创新,调整信贷产品供应周期,更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以工行山西省分行为例,该行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智慧农业,聚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围绕农村改革进程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地当如何用”的难题,推出了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旨在通过将银行金融服务与农村集体组织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助力农村的公共服务效能提升和数字化建设转型,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行业领先优势,助推农业管理部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直击农地流转和要素配置痛点,打造农产交易平台,盘活农村沉睡资产资源。

(三)“党建共建”领路,创新统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协作思路 

1.共建领路,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一是由政府部门牵头,分级建立定期召开涉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银政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及时解决乡村产业投融资难点、焦点和痛点问题。二是政府主导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化管理。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健全财务账簿,增强经营信息的透明度。

2.银政携手,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当地县政府与金融机构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探索“财政+银行+农民合作社(农场或农户)+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新型融贷保模式,实施“手拉手”结对子工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立足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助力向乡村振兴产业引流金融资源,银政携手为乡村振兴产业提供财政补贴、授信合作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打造党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田”。

3.实现“五个融合”,探索创建乡村银行综合体。探索创建乡村银行综合体,即在传统的现金区、非现金区、自助银行区和电子银行业务体验区这四个功能区之外,新增行政事务区、日常用品购买区、电商物流区、金融知识传播区、尊老爱幼区和居民消费信贷区等,集各大功能区于一体,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就可办理多项业务。各金融机构与所在地村镇共同成立“党建共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实现银行与村镇之间阵地融合、班子融合、队伍融合、业务融合、服务融合“五个融合”,进一步满足客户特别是年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度,增强金融机构在乡村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    崔倩 韩秀  王瑞茜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