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产经

混合所有制不是国企被私有化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3/25 15:33:54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宏


  在万众瞩目的两会上,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国企、特别是央企大佬们的心态,将直接牵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未来一段时间,将有更多的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类型。这必将对发挥各种所有制中的人才作用,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一些央企老总们,对发展混合经济,并非没有自己的顾虑和担心,持有观望态度。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过来的央企,因其相当的行业垄断色彩,过惯了唯我独大、养尊处优的舒服日子,从高管到普通员工,业务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心安理得。依靠制度惯性,走老路走惯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央企老板的普遍心态。而进行混合经济改革,不但原有的利益格局必将被打破,而且国企的老总势必要万分小心,如果搞混合经济,回收资产的时候,多了少了说不清,搞得不好,被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那就不是有功没功的问题了。被追究法律责任怎么办?金融行业高管也是这种担忧:贷款给民营企业,万一还不上,也是国有资产流失,谁敢担此罪名?


  笔者认为,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改革的深水区,要坚定不移、义无反顾地往下走,但对艰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实施方案要具体可行,特别要让国企老总端正心态,使其知晓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发展方向。为确保改革实效,可先谨慎试点,成功之后再普遍推广,不要急于求成。这里,打破利益集团的藩篱是关键。


  此外,对处于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可以通过改革的倒逼机制,促使国企不得不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央企有央企的实力,民企有民企的活力,二者相加必然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里,中国建材集团的做法就具有普遍推广意义。自2006年3月中国建材香港上市起,打响了中国建材整合收购战,通过对民营水泥企业收购重组、优势互补,中国建材形成了总资产3000多亿,充分展示了混合所有制的综合优势。其所有者权益下一共是650亿。其中,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占到了440亿,国有资本在里边只占1/3。


  当然,从混合所有制的操作层面讲,国企如何更好地去行政化,适应多种体制并存;民企如何更好地规范化经营,都是改革的题中要义。


  总之,混合所有制不是民企被国企化,也不是国企被私有化,而是通过中国特色的所有制探索,使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真若如此,国企老总再向过去那样,可就不好“混”了吧?

编辑: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