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产经

教育有病 根在逐利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网 作者:李会  发布时间:2014/8/11 15:51:48

  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欣喜过后,有些家长开始为高昂的学费而犯愁了。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多个省市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份平均涨幅高达50%。到底该不该涨学费成为焦点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但事实上,围绕高校涨学费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该不该涨本身,而是涨学费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后,许多高校都开始扩建校区,并且大部分是通过贷款完成。因此,此番涨学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减轻学校负债压力。


  那么,这波高校建设“大跃进”的动力是什么?就学校而言,只有学生多了才能设置更多学科,学校影响力才能扩大,才能进一步招收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才能便于拿到更多的课题,得到更多的利益,进入所谓的“良性循环”。学校考虑的是投入与产出,此番“大跃进”冲动,多半是“企业夺市场”的冲动,与教书育人关系寥寥。


  高校如此,中学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以高中为例,有几所学校在当下中国名声极大,像毛坦厂中学、衡水中学。在这些学校中,学生们除了学习可以什么都不会,高考是唯一,分数是一切,没有人关心孩子们在16-18岁这段人生的黄金期应该学到什么。


  之所以会这样,逻辑也简单。只有升学率上去了,生源才会有保证,学校的账本才会富裕,教师们才会得到丰厚的薪酬,而“校长”二字的“含金量”也才会增加。厚重的教书育人被简化成“利益”二字。


  长大想做什么?为什么读书?这是每个人在小时候最常被问起的问题。“想做老板”、“想做局长”、“想做演员”、“为了挣钱读书”,这是今天孩子们最常见的回答。恐怕没有孩子再会想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孩子的问题当然是家长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真正关注孩子人格、品性养成的家长已然成为少数,大多数的家长关注的是孩子能否上好学校,能否取得好成绩,能否考上名牌大学,而最终的指向,只不过是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得到一份好薪水。“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最朴素的期望,已经鲜有人记起。


  对于孩子,来自老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有两个职业曾经最受人尊敬,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这两个职业都以清贫为特征,但这两类人都被尊称为“先生”。一个“先生”,包含了世人对他们的尊敬认同与感激,但是,随着医生与老师的口袋渐渐变鼓,他们得到的尊敬也越来越少。在大学里,博导已经被读博的学生直白地称为“老板”——可以拿到课题经费的老板,而学生,是在课题项目中领工资的员工。看似是形容,又何尝不是现实的真实反映?


  金钱正在越来越多地左右中国的教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已经难以听到,安于清贫埋头学问的大师已经难以见到,而不求大楼只求大师的学校更是难觅其踪。


  市场经济大潮席卷中国30余年,人们在得到切身实惠的同时,因为只求发展的短视,也付出了极大代价:土壤污染、雾霾弥漫、资源枯竭等。但与教育短视相比,这些不良后果还都算不上什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此短视的教育,如何培养有情怀有志向有担当的中华儿女,这将在多大程度上、多长时间内伤害中华民族的发展,简直不敢想象。


  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适合全面市场化,例如医疗,例如教育。目前教育的问题,恰恰就是过于市场化了。


  教育有病,根在逐利。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