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开春以来,接连又有多家儿童职业体验馆宣布停业。其中不乏短命如阳光贝贝城的,运营时间仅半年;也有像迪斯卡伦这样以宏大的构想开局,又在漠然无奈中草草收场的。
2011年8月,上海趣志家儿童乐园停建,儿童职业体验的鼻祖趣志家黯然退出中国,致使行业掀起轩然大波,倒闭潮随后上演。其后仍有投资人被这一新鲜事物吸引,蜂拥而上之后又成片倒下,行业遭受的暴风涤荡愈演愈烈,看来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了。
对于投资人来说,除了行业失败带来的阵痛,更有隐衷难以言表,正如哑巴吃黄连一般困窘。
儿童体验馆是一个重资产的业态,其中设备占比最大。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投资人因为被自己预想和代理商渲染出来的美丽前景所迷惑,当初大都是高价买的设备。场馆投入运营后,因为项目缺乏先天的活力,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很容易吃光微薄难产的利润。这些设备也成了收回成本的最大障碍,真是如鲠在喉,好不难受。于是投资人在明明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还打肿脸充胖子,说场馆生意兴隆,赚了不少钱,为的是把手中的场馆甩出去,找到接盘的下家。这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心理已然成为儿童职业体验业态的一个常态,从而导致了这个行业的恶性循环。
从某种角度,我们很同情投资者,因为他们一方面也是被忽悠的受害者,但更多的还是对投资人表示要讲诚信讲良知。做生意是有风险的,既然你选择了就要为此承担后果,要去找忽悠你的公司,不能昧着良心,再去害下一个人。
在一个四线城市浙江上虞,曾经建造了一家面积2000平米的儿童职业体验馆,但运营不到半年就被竞争对手击垮,2013年破产倒闭。后来记者采访到了投资人,这位女士诉苦不跌。建馆时她采购了两个当时炒的比较热的体验设备:飞机和潜艇,飞机采购价格高达30万,潜艇也高达26万。但在3个月后上虞又出现了一家儿童职业体验馆,同样是飞机和潜艇这两个大型体验设备,功能玩法都一样,但采购价比她整整便宜了20万,按她的说法,即使场馆支撑着运营两年也赚不回来这个差价,等于竞争对手还没开业就比她早赚了两年的钱,这让现场的记者不免有些同情。而那位一上场就占了很大便宜的后来者,据了解目前也准备转手退出了。
全案代理商为了短期套现谋取暴利,没有真正在产品创意和设计上下功夫,一张图纸走遍江湖。而面对这张令人心旌摇荡的图纸,谁会去想这个已经被卖给N个同行?大家一股脑的开工以后,发现谁和谁的基本都一个样。这种千篇一律的搞法形成不了差异化竞争,市场感召无从谈起,品牌效应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有的全案代理商为了继续赢得客户好感,采取的策略就是把儿童职业体验换个“可升级的儿童职业体验馆”、“高科技儿童职业体验馆”的新鲜叫法,实际上还是职业体验那一套内容,产品核心竞争力并没有提升。山东枣庄、湖北十堰等地的儿童职业体验馆就是明显的例子,投入运营后无法实现盈利,投资人在苦苦支撑。换个说法并没有帮助场馆实现客流增加和盈利。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