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市场上热捧的精美明清瓷器(此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对于艺术品的天价成交,不少人表示疑惑,因为他们把艺术价值与价格等同起来了。而事实上,每一个拍卖价格都牵涉多方面的因素,甚至不排除近年圈内热传的"天价造局"。近日,毕加索一幅作品以约11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使得"天价"拍卖再次成为行内话题,而有关"天价造局"与炒作之声也不绝于耳。
到底市场上有没有造局?有多少造局与炒作?然而,"天价造局"一般都是将"天价艺术品"卖给两种人,一种是刚入场的新收藏家,另一种是刚入场的艺术投机商。
上世纪日本艺术市场泡沫的破裂,成为了人们对艺术品天价拍卖的某种现实注脚,而本世纪初全球两大拍卖行的"官司门"更加让一些艺术品投资者望而却步。我们在认识天价拍品的时候,似乎除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之外,还需要了解更多的市场操作行为。
中国国内有一位知名作家曾经对此曾做过调查,他有一个朋友在美国一家拍卖行工作,有一次的拍品是几十件中国明代瓷器,藏家是一位法国移民,卖主提出把这些瓷器交给拍卖行运作的前提是,总成交不低于8000万美元,并且为此支付了一笔不菲的运作费用。拍卖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觉得可以答应藏家的要求,接下来便邀请记者采访那个法国人,为他的收藏经历和这批即将投拍的藏品编写了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真实事件作基础,然后进行文学加工,有些则是捕风捉影,还有的干脆就是无中生有的虚构。比方说,这位法国收藏家的先祖是八国联军的中尉军官,曾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再配上一张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旧照片,照片上有一堆跟拍品吻合的瓷器,标题写上"某某中尉在北京的住所"。然后进行媒体宣传,"一批来自中国的宫廷重器惊现纽约"。最后,在拍卖会场上,一件明代永乐年景德镇生产的外销青花瓷瓶,通过交谈窥探客户的心理价位,起拍价定在120万美元,这在当时美国市场上的中国瓷器当中算得上是很高的价格,当时拍卖行方面估计成交价会在500万美元上下。结果,开拍后,几位欧美的买家互相咬价抬升,接近500万美元时,一位亚裔客人突然举牌,最终以700万美元的成交价拿下了拍品。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