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剑指内幕交易可否为股市迎来“阳光普照”?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5/29 15:09:05
在中国证券市场20余年的成长历程中,内幕交易如影随形。首部关于内幕交易的司法解释将于6月1日起实施。各方期待,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规能真正实现“让阳光照在每一笔证券交易上”。
期待之一:法律制度完善能否压缩内幕交易操作空间?
伴随中国内地证券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内幕交易行为层出不穷,业界的声讨也不绝于耳。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国法院审结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犯罪案件仅22件。
权威数据缘何与公众感受相去甚远?长期以来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偏重于行政权力,司法介入不足是根源所在。
司法解释对于“内幕信息敏感期”的界定,以及对于非法获取内幕信息人员范围的进一步明确,被业界视为相关法律制度的重大进步。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评价说,司法解释将相关人员动议、筹划或执行初始时间认定为内幕信息形成之时,有利于回击涉案人员对于购买相关股票是在内幕信息形成之前的狡辩,从而压缩内幕交易的操作空间。
期待之二:“缺位”的投资者保护机制能否尽快“到位”?
在对法律制度完善表示肯定的同时,各方人士也担忧,投资者保护机制的“缺位”,是否会让对内幕交易者的查处最终错位成对投资者的“惩罚”?
财经评论员韩哲表示,司法解释着重点仍然在配合行政权力打击内幕交易的司法处罚和界定,在支持民众对于内幕交易的集体诉讼方面着墨寥寥。事实上,支持民间集体诉讼,不仅可以无限加大违法者的成本,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保护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这或许意味着暂时“缺位”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有望很快“到位”。
期待之三:杜绝内幕交易能否“全民介入”?
业界专家建议,针对这一难题,我国可尝试引入在海外市场广泛采用的民众举报奖励制度,以实现对内幕交易监督的“全民介入”。
据了解,在美国证券市场,除了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外,民众举报奖励制度在遏制内幕交易方面功不可没。美国法律规定,内幕交易举报者可获得内幕交易非法获利的10%作为奖金。
财经专栏作者李允峰表示,若能借鉴海外市场经验,抓紧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会鼓舞更多人积极举报内幕交易案的有价值线索。
期待之四:能否限制权力对市场的“渗透”?
在中国资本市场打击内幕交易的历程中,李启红内幕交易案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与高达1983万元的涉案账面收益相比,李启红头上那顶中山市原市长的“乌纱帽”显然更加刺眼。
实际上,李启红并非唯一在证券内幕交易中泥足深陷的公职人员。这也让市场参与各方期待,逐渐完善的法律制度能有效限制权力对市场的“渗透”。
在财经评论人周俊生看来,由于目前新股发行、并购重组都需要经过行政审核,除了监管部门外,各级政府部门在这些市场活动中的渗透也是全方位的。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仇彦英认为,除了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起严密“防火墙”外,管理部门应着手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快新股发行、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以减少政府的干预,杜绝由权力“渗透”导致的内幕交易行为。 新华社记者 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