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为了保健养生,喝茶泡片西洋参,熬粥放把枸杞子,炖肉放点当归、黄芪,这些药材在网上买便宜又方便;也有人得病不想去医院,根据医书、偏方书、网络介绍的方子自己抓药;更多人是“按方抓药”。于是,网上售卖中药材受到了热烈追捧。
但“纯中药无副作用”、“吃中药可以不遵医嘱”、“网上的药质量有保障”却是很多人共同存在的误区。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教授、医学博士张振贤,上海童涵春堂执业药师乐惠明提醒消费者,“是药三分毒”,中药不宜随意吃,建议消费者谨慎在网店购买中药材及中药产品。
“天然”纯中药,多吃无坏处?
“中药纯天然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吃中药治病不伤身”,类似的宣传被很多售卖中药网店挂在网页的显著位置。大补、不伤身,这和很多老百姓观念中的中药性质吻合,但是,中药无副作用的说法事实上是错误的。
“药材的药性会依季节、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不同发生变化。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基因差异形成了个体差异性。每个个体适用的药物是不同的。”张振贤医生举例说,少数人吃了炙黄芪会腹胀水肿;甲状腺肿大的人绝对不能吃人参;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对虫类药过敏。她还强调,即使是作为补品,中药也不能乱吃,“中药讲究补益和配伍,不是简单地把几味药加在一起。说中药无副作用是偷换概念。”
过程不规范,质量谁保障?
去年4月,小郑还是个胖胖的大四男生,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却有100公斤。要毕业了,工作却一直没有着落,小郑急着想减肥。在表妹的推荐下,他看中了网上一款中草药减肥产品,销量高,评价好。虽然也有人说吃了失眠、恶心,但是看着吃过明显瘦下来的表妹,小郑还是买了两瓶。服药后,体重果然开始往下掉,虽然时常伴着头晕、没精神、胃不舒服,他也没当回事。然而,两个月后,小郑的入职体检报告却让他吓傻了,肝功能各项指标全部异常,转氨酶比正常高出很多倍,医生说他的肝脏已经遭到了药物性损害,必须马上住院。
乐惠明介绍说,网上卖的药材由于缺乏从进货、储存到销售的严格监管流程,药材质量难以保障,常见三种问题:一是用人工种的冒充野生,夸张疗效,抬高价钱;二是以次充好,比如用新疆虫草冒充青藏高原的虫草,两种虫草形似但前者不能入药,或为了增加分量,在虫草中掺金属;三是造假,如售卖用淀粉压制成的假茯苓,用薯蓣科植物放在似人形模具中种植假冒何首乌。吃了这些药材,轻则没有疗效,重则引起不良反应。
缺了望闻切,偏方能对症?
网上除了卖药材,不少店铺还出售“民间偏方”、“祖传秘方”中草药。单是淘宝网上,以“独门偏方”等名义私自生产出售的中草药就有上千种,张氏骨痛黑膏药、专治不孕不育中草药、外用止痛特效草药水……这些秘方价格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其中一种秘制柔肝解毒茶一斤的售价高达18000元。销售方式也五花八门,有的制造神秘感,不透露药材的具体信息,只强调疗效;有的售卖中草药祛痘面膜,要求病人提供长痘部位近照;有的打着对症下药的旗号,对病情作详细问诊,再配制药丸。但是这些店铺无一具有网络医药销售资质,很多连生产资质和销售资质都没有。
淘宝上一些卖家并不知道网络卖药需要有药监局的审批。一家名为“大善养生”的网店专售降压丹和降脂丹,老板卖药前会详细询问患者情况,但不要求和患者视频或通话。当被问及店里的网上销售资格,老板笑道:“网上卖中药的人多了,你去搜一下。”
那么,网上这些偏方的可信度有多少?中医专家张振贤告诉记者,中药讲究望闻问切,这四个手段必须结合使用才能全面掌握病人的身体情况,“望”就是要察言观色,看患者的气色、舌苔等面相表征,“闻”就是要听,和患者交谈,判断他们的精神状态,“切”就是诊脉,通过脉象判断病情。网上即使有问诊,缺少了望、闻、切三个手段,难以获得病患的完整信息,隐含了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对一些慢性、重症疾病和隐性疾病患者,可能还会延误他们的病情,产生恶劣后果。
监管有漏洞,出事谁负责?
国家药监局明文规定,通过网站售药须经过国家批准,经批准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的网站可在国家药监局网站(数据查询—市场监督—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数据库)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令五申,严格规范网上售药,淘宝某商城多次被监管部门点名警告,去年12月,在网上卖“祖传秘方”中草药的一家三口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杭州下城区检察院起诉。但是网上卖中药却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药监局工作人员对此的回应是,若要通过互联网销售药品,必须经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取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而且要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标明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编号。如果不具备这种资质,仍通过淘宝网进行销售是违规的。
网上卖中药之所以越来越多,并且缺乏管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现在对药材的监管存在真空层。很多中药材,如红枣、枸杞,在农贸市场、超市、药店都有的卖——在药店算药,严格按照药品管理规范;在超市算食品,在农贸市场算农副产品。药品的监管标准高,但是食品和农副产品的标准却要低很多。在网上,很多商家也会打擦边球,想钻监管空子,打着卖植物、食品、农副产品的名义销售药材,就不在药监局的监管范围了。
(据《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