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购化妆品越来越受欢迎,化妆品网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电商平台。然而,网购化妆品真假难辨,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化妆品网购如何远离“美丽陷阱”?遇到消费纠纷,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2015年我国化妆品网购 交易规模将超1200亿元
随着渠道增多,利用信息技术追溯网购质量成为当务之急,专家称,化妆品防伪码体系有望在全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化妆品真品防伪码联盟6日在京发布白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化妆品网购交易规模达到572.6亿元。预计2015年网购交易规模将超1200亿元。
网购以低价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而低价是否能够带来“真品”一直是消费者心中最大的疑团。中国质量万里行对过去一年化妆品线上线下消费投诉分析显示,对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84%。其中,化妆品假货主要通过代理商窜货、打着“水货”名义售卖、借临过期产品名义售卖等三种方式流入市场。
不久前,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质量万里行等行业机构联合国内外60余家化妆品企业建立中国化妆品真品防伪码联盟,通过在国内化妆品网购平台聚美优品上推出防伪码,进行真伪识别。至今,已有超过1200万件贴有防伪码的商品售出,加入真品联盟的品牌销售额达11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说,运用技术建立起对化妆品产品的质量追溯,让每一件商品的来源和流通得到跟踪是网购化妆品发展趋势。工信部将创造条件让这一体系在全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据新华社 作者:张辛欣)
低价背后暗藏“美丽陷阱”
“太坑了,买回来的产品竟然是山寨货!”去年年底,广西南宁的朱英华在一家化妆品网店买了某名牌爽肤水和眼霜各一瓶,共花400多元。
朱英华称,网店店主在网上贴出的化妆品图片、包装都和自己从韩国买回来的一模一样,“对方说是批量代购,价格比我在实体店看要便宜200多元,我信了。”朱英华说。
令朱英华没想到的是,她打开化妆品包装后发现,商品外包装与专柜正品完全不符,爽肤水的气味刺鼻,可能含有酒精,眼霜膏体与正品色状也不同。
“更严重的,产品上面居然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顿时感觉被骗了。”朱英华说。
同样是化妆品,四川的潘丽也遭遇了“美丽陷阱”。
今年2月,她在一家化妆品网店买了一套护肤品,店家说是海外走私回来的水货,由于产品很快过期,价格要比原装进口便宜一半。
潘丽想都没想,就花了1000多元将这套产品“拍”下。产品到货后,潘丽发现这些产品包装看上去与原装进口的差不多,“包装盒上全是英文,也很精美”。第二天,她开始使用这些看上去没问题的“走私水货化妆品”。
用了没几天,潘丽的额头上就冒出一些痘痘。感觉不对劲的她把网购化妆品拿去检测,结果被证明是假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我国化妆品网购交易额占化妆品零售总额从4.6%增长到21.9%,预计到2015年,化妆品网购交易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
广西南宁百货某名牌化妆品销售经理阿雯表示,网购揽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拼价格,化妆品实体店最大的折扣在7折上下,对电商来说,几乎很难从官方渠道拿到5折的货源。
阿雯表示,“目前网上销售的低价化妆品,可能超过一半都是假货。”
虚假宣传成“致命诱惑”
朱英华将网购现货与原装产品对比后发现,网购产品包装与原装相比没有中文,也没有代理商名称及地址。带着种种质疑,她与网店客服联系,但得到的只是“包装如果没拆,可以选择退货”“你再仔细看看”等回复。随后,朱英华向当地消协投诉,但消协以“证据不足”为由没有受理。
记者近日通过联系一家信用等级为“钻石”级别的化妆品网店店主,询问为何网购到手的现货和网店网络图片不一致时,店主给出了“网络图片只是参考,以收到的产品为准”“超低价格,产品有点出入很正常”的答复。当记者询问这些出入是否表示产品质量会有问题时,对方保持沉默。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叶桂明表示,虚假宣传是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的“罪魁祸首”,一些不良电商抓住消费者“爱捡便宜”的心理,在销售过程中真假参半、以假乱真、旧瓶新装,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恶化了网络消费环境,消费者在遭遇“美丽陷阱”后又往往因“证据不足”陷入维权困境。
网购化妆品如何远离“美丽陷阱”?
叶桂明说,消费者的无奈源于行业的低信誉和网购市场监管存在空白,一些商家“挂羊头卖狗肉”,完全忽视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
而一旦出现了纠纷,处于劣势的消费者就会因此与电商产生矛盾,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环境恶化,进而“两败俱伤”。
“有关部门对网购监管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网购市场乱象丛生。”叶桂明说,就产品质量监管来说应该从制假到售假都人人喊打,但网购市场的监管却出现不小空白,长此以往,中国电商行业很可能走向泡沫繁荣。
叶桂明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多部门联合执法,并加大对售假、制假电商的惩罚力度,规范网购市场,净化网购环境。
一些商家表示,网购化妆品假货、劣货充斥正在消耗行业信誉,进而损害到了实体店的权益。
因此,电商从业者要加强行业自律,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树立行业良好的形象。
(据新华社 作者: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