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访 谈访 谈
【作家专访】‖ 芦芽秋色迎盛会 漫山红遍访杜鹃——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作家协会主席杜鹃访谈
2024年8月21日,天津市作家协会和天津散文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晋泰轩杯”京津冀晋四省市游记散文征文大赛颁奖仪式和釆风活动在位于山西忻州市宁武县的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如期举行。追根寻源,本次征文大赛、颁奖仪式,获奖者奖品得到了“晋泰轩”酒业董事长兼散文研究会副会长孙晓斌先生的热情支持、倾情赞助,并携手宁武县作协共襄盛举;有人说,这是一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学盛宴;有人说这是海河溯源之旅,天津散文研究会与芦芽山的幸遇;也有人说这是游记散文大赛全体文友之间的一次幸遇,是一次散文与山水的幸遇。而我私下以为,这次活动对我而言是与宁武县作家协会主席的又一次非常难得的幸遇。
我与杜鹃老师最早结缘,是在2010年北大远程教育培训活动的网课上(当时杜鹃老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辅导教师,我是她所负责的天镇县高中教师班120名学员之一),彼此远程互动仅一个月便顺利结课,在网络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之余,我俩谈论更多的是文学,虽未谋面却成为课下文友。近15年来,没有经常的寒喧问候,偶尔的联络则必定是因为文学,但凡有一点关于写作的信息总要第一时间告知对方,相互扶持。去年,天津散文研究会三晋创作基地在太原成立,我邀请杜鹃老师加入基地组织团队,她欣然前往,我们得以第一次见面,匆匆一晤,未能深谈。这次因缘际会,能够有三天的时间,在诗意山水宁武邂逅这位神交多年并亲眼看着她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作协主席,来一次对她的全方位了解,实属机会难得。
张卫春:杜老师,咱们算是难得见面的老熟人了哈。我对您的仰慕是发自内心的。从当时您给我们辅导时的和风细雨、谆谆教导,加上好友后在QQ空间拜读您的大作,开始文学创作交流,2016年我们一同评上副高级职称,2019年又同一批申请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之后,您成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以作家的名义沿着黄河写吕梁,翻山越岭写长城,直到2022年5月25日为宁武县正式注册作家协会,当选为首届主席,短短几年时间,出版了现代诗集《涟漪之湄》和散文集《烟火》,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近百万字。这些成就,拿出任何一项,都可以支撑一个人骄傲一生,您却屈指难数不知凡几,而且每一项都足以骇目。
杜鹃:谢谢张老师15年坚持关注我在工作和写作上的每一次努力,给予我可贵的信任和一路支持。人生有此缘分,应是拜文学所赐。感谢文学!
张卫春:我其实一直有写您的冲动,网络培训时有过,每每读您的文章时更想下笔。这次,受宣传报道组刘会来老师的委派,让我写关于您和宁武作协的访谈,我梳理了几天,大致理出个头绪。先来谈谈您主持下的宁武作家协会吧,宁武作协获得了省级荣誉,跟您领导有方、作协工作卓有成效有极大关系。
杜鹃:好的。您在教学工作之余,担任了天镇县作家协会主席,当时我感觉真是不容易,因为我们都是中年提笔,在文学上是晚熟者,从一名作者向一名作协主席的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从“我手写我心”的小我情怀向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大我责任过渡。反过来讲,有了社会担当的作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没想到,很快我也遇到了与张老师同样的契机,成为一名县作家协会主席。
在宁武县注册成立作家协会并非我的本意。这还要从我成为一名人大代表说起。2022年春天,我荣幸当选为宁武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份议案:鼓励宁武各阶层各专业人士在宁武县成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团体,以社会组织各自的专业内容和人脉资源,垂直吸引省内外同专业的人士频繁来芦芽山进行本专业活动,比如,摄影人一年至少来宁武4次拍摄芦芽山四时之景,长城专家一年多次来宁武考察历史文物和长城遗迹,再比如,天津散文研究会在我的建议和反复动员下,把这次颁奖和釆风活动放在了芦芽山举行,一方面让这次来的60多名散文作家寻找到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为芦芽山引来了组团游客,客观上推动了宁武文旅的发展和景区的宣传。那次议案提出后,县委宣传部紧接着就在5月25日成立了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国庆节后又成立了另外4个文艺协会。当时,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都找我谈话,动员由我注册作协,树起宁武文学的大旗。本来不想承担这项任务,但一想到这个议案是我自己提出的,我没理由拒绝承担一点责任,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了。
没想到,仅用半年多时间,作协就在宁武县甚至忻州市赢得了好口碑,外地老师也想加入我们作协。2023年底,宁武县作家协会也被省作协评为全省县级优秀集体。作协成立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编印了4本书册:《关城战疫》《宁武县作家协会2022年工作合辑》《一麦天成对酒歌》《“北岳得裕杯”宁武关诗酒文化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集》。配合县委宣传部、县纪检、县共青团等部门搞过其他几次征文,经常受邀进企业做讲座、当评审,和文化馆图书馆两馆合作下乡釆风体验,承办全县的元宵节诗词大会,推荐会员往外面走,许多会员已经成为省级期刊《青年文学家》作家联盟的成员、中国散文学会和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建成一支比较成熟的作家队伍。
总之,在方方面面做了大量工作,三言两语讲不完。许多人建议过我,作协没有一分钱经费,路走不远,要多多拉赞助或者拉企业合作。但我不这么认为,作协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团体的,不需要登台表演,不以挣钱为目的,自然也不需要刻意靠拉赞助去运作。我办作协唯一的经验就是作协不能有了钱,钱惹事端,清贫才能守好本色;内部团结,大家才能安心搞创作,齐心搞活动。
张卫春:杜老师的创作跨类较大,题材方面兼有长城研究、黄河风情、世态万象、旅游杂记、家庭琐碎、亲情友情、工作感受等等,体裁有学术论文、散文杂记、诗歌等两本著作,基本是以诗歌和散文分类结集出版,您能谈谈结集出版的情况吗?
杜鹃:可以。我对文学的爱好始于年少,初中就尝试过写小说和填词;高中时期和同学创办文学社、编辑刊物,主要偏于写现代诗;进入中文系后,转为散文写作。但还没有写出个名堂,就在刚参加工作时封笔不写了,一心做一名好老师、好主妇。
重新提笔是近几年的事了,年龄的无奈感使得自己内心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生怕哪一年突然就写不动了,或是老年痴呆了,这辈子自己还没有写过瘾呢,岂不空留遗憾。所以,我给自己的写作节奏定的很明确,必须是分阶段地写,尝试各种体裁、各种素材来写,才能成熟得更快,逼自己出成果。
2018年我把自己平常有意无意写的那些稚嫩小诗收编成一本480多页的新诗集(散文因整理、校对比较费工,就搁置了),作为自己告别业余写作的分水岭;2019年突击写现代诗,因为日常碎片化的时间只能写诗,没时间写文章。
2020年转型到散文创作上,首先是被吕梁市请过去写沿黄河4个县的地域文化,是一种有偿的文学写作。这些作品和前期写的性情散文都收录在2021年出版的散文集《烟火》中。2020年下半年,受忻州市长城学会的邀请,从吕梁黄河写作转回到忻州长城的公益性写作,在长城游历、釆风中渐渐涉猎长城考察与研究,撰写的长城论文连获2022、2023年两届中国长城论坛主题征文三等奖。
张卫春:您的《涟漪之湄》分为六章,分别是“低眉吟”“相遇欢”“再回首”“花重开”“明媚集”“诗词古韵”。这样分的板块,按您每章的诗题诗意,可以大致了解一些变化着的情怀,诗歌内容跨度很大。比如……
杜鹃:是的。《涟漪之湄》是自娱之作,收集了我从2007至2018年在工作之余的一些性情之作。由于所处的工作与家庭环境在早些年并不认可写作这件事,自己入乡随俗遮掩了这种从小就很强烈的精神需求,写的诗文从不公开示人,是一种无意识抒怀,显得凌乱;又因时间跨度大,内容上定有随年龄、心境而产生的变化。我编这本诗集不为成名成家,只为收藏自珍,便明知应该砍掉却执意收录进去了。
张卫春:《烟火》是一本特别厚重的书,我从中读到有关长城的《穿过明朝的烽烟遇见你》,偏关县那一群被长城凝聚起来的身份不同的人,有长城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有商贾市井凡众,有学校教师、党政机关干部,这些人组成忻州市长城文化团队,您作为忻州市长城学会副秘书长,对这个团体自然有着特别的认识,能否谈一谈“长城人”这方面的话题。
杜鹃:“长城人”是一个垂直度很高的公益性团体,从大学教授到村野乡民,从军政领导到各类文艺人才,人数不多,却涵盖了社会上各级各类人,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走一回长城,谁都会爱上长城,写作者书写长城,摄影人拍摄长城,老农民保护长城,个体户徒步长城,等等,他们因长城而结缘,不论年龄、职业及文化层次,寻找到了共同热爱的业余兴趣,滋养出自己像长城一样质感深沉而又有光泽的灵魂。这是我三年多来坚持为“长城人”立传的原因。
张卫春:我知道您是山西定襄人,家住在忻州市,但很多文章里可以看出您把宁武当做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边一定是有深切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和体验。能不能借这个机会,谈一下第二故乡和第一故乡的感受,或许能激发出当代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游子们一些敏感而细腻的感情。
杜鹃:您提的问题很有创意。文学总是离不开故乡。第一故乡赐给文学以乡愁,是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起源地与文学的落笔处;第二故乡则赐给文学以未来,是人到中年才能够读懂并产生责任的安身立命之所。如您所讲,对第一故乡是偏于感性,对第二故乡更多是理性热爱与回报。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表现第一故乡会温润如玉,书写第二故乡会大气磅礴。这也恰好符合定襄、宁武两个县的水土风貌、人文气质。
张卫春:您热心公益是有口皆碑的,在这方面所做的应该有很多吧,我想知道,从单打独斗到以作协组织的名义,您在公益方面的跨越有多大?
杜鹃:提到“公益”,我应该是有话说的。
首先,我从2018年开始,受自己兄长委托,在宁武县寻找成绩优秀但却家庭贫困的学生。经过认真考察,我在实验小学和宁武二中(初中)分别选定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同兄长一起全程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考试成绩和家庭情况,坚持6年对他俩进行资助服务。每年九月份开学时,我会将这两名受助贫困生的在校成绩、所获表彰经兄长之手传递到国外,兄长再经我之手分别转给他俩6000元,资金来自于一位在欧州定居经商的浙江人士,按其本人要求,我们始终没有对受助者公开其姓名和身份。
其次,最辛苦的公益是宣传长城保护、宣传保护长城的人,并为忻州市长城无偿编辑公众号、编辑会刊。成为“长城人”的一员,这几年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了长城写作和考察上,足迹遍布忻州境内十四个县的长城遗迹,以及陕西、甘肃和内蒙长城,“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和“西出”“无故人”的阳关,在茫茫大漠迎接过我,辛苦付出在中国长城圈内得到了认可。先后被评为“忻州市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和“忻州长城卫士”。
最后,就是您提到的关于作协的创办,也是一件公益的事。宁武一直没有作家协会,几十年来喜欢文学的人也少之又少,作家队伍出现了严重断层。作为一名刚刚入门文学创作的新手,自己都需要人领路,原本没有这样的胆子和想法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却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的多次动员下,硬着头皮接受了这项任务,心想自己是人大代表,总应该为县里做点什么,于是在各级领导和宁武作者们的支持下,自己出资3万元在民政部门注册了宁武县作家协会,让写作者们有了自己的一个“家”。作协成立的当年年底,县文联就被省作协评选为“县级优秀集体”;次年年底,县作协又拿到了同样的殊荣。许多活动自己贴钱搞,这两年把自己全部时间与精力搭了进去。作协是做“人的工作”,其中艰辛,无法细说。
做公益不仅劳心劳力,甚至经常暗流涌动,被误解、诽谤和攻击,因为总有些人不相信爱与慈悲、社会责任,以为一个人肯这么卖力坚持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定是在从中谋利或博取虚名。但有个好处,就是总能听到公允的评价和正能量的支持,这就足够让人欣慰了。
张卫春:中国传统女性是要围绕丈夫、子女、家庭转的,应该是专注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我发现杜老师在家庭事业各个方面都卓有成就,儿子很优秀,丈夫很出众,自己也远近扬名,成就不凡。怎样做到这一切的?
杜鹃:张老师过奖了!我是幸运的,在有生之年能来得及重拾年少时的热爱,回到写作上来,这要感谢家人对自己的100%支持。即使经常担心我的身体,还是不忍心阻拦我去为写作、为应对作协难题而一天天熬夜。
儿子性情温和,少年老成,从小即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今年才27岁,就成为南开大学博士后入站工作,可以说是我的榜样,也给了我终身学习、成就自己的时间和可能。包括家里的其他亲人都十分支持我的写作与公益活动。80岁高龄的母亲总是打电话说不要回去看她了,让我忙正事;丈夫的一句“你就接下这个作协主席哇,不枉自己爱了一辈子写作。”我只能将家里人给予自己的这些支持看作是一种福报吧,毕竟,为了遵从家人的意愿,我曾剪断情思,让自己封笔十几年,全心全意为家人奉献。
用一句话来总结:前半生献给《烟火》,后半生献给文学。
张卫春:前些时听说第三部大作又要出版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进行到哪个阶段了?
杜鹃:去年10月份与出版社签了两本书的合同。诗集《稗子在歌唱》还在等待中,散文集《关山飞渡》预计在下个月出版。谢谢张老师还记得这件事情!
张卫春:杜老师下一步在写作上还有哪些设想?作协工作还有哪些打算?
杜鹃:《关山飞渡》是我在这两年围绕忻州的山、水、关、城与长城人写的一本地域文化散文集。前面说过,结束是为了新的开始。
短期内,我会集中精力为宁武文旅和地域文化多写一些文章,芦芽山风景区今年火了,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小高峰,为地方文旅发展而写作是一名本土作家应尽的义务,也是县作协的责任与今后的创作重点;长远看,我不希望自己的时间再花在《关山飞渡》类型上,我希望尽早放下责任与担当,回到自己的《烟火》世界,那才是我能信手拈来、轻松拿捏、最本真的散文风格。人到中年,最奢侈的消费品就是时间。如果有时间,我将把自己的散文语言和名作阅读结合起来,思考一些人生经历与曲折改变,向着非虚构作品或者治愈系小说的方向摸索前行,说不定将来也能写出个《我的阿勒泰》呢。这不是狂妄,是梦想。
另外,我在去年和今年先后担任了吕梁三本文旅书的主创人员和执行主编,明年计划要去兴县和中阳县写作。这能让我积攒不少吕梁市各县地域文化散文,将来,我想我有必要把这些作品集中成一本独立的个人作品集,回馈于故乡之外给予我信任的大美吕梁。
关于作协工作,我正在做两件事:培养文学新人,带领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走出去;培养作协骨干,争取早日打造出一个稳健有担当、年轻有活力的团队班子,接过作协的重担,让我能马放南山,趁还能写得动,去写走心的作品,完成我自己的“文学梦”。现在,围绕作协和作协主席的身份,我似乎成了一个“高调”“张扬”之人,有协调不止的人事,应付不完的写作,很被动,这不是我的初衷,离本心越来越远。
张卫春:这次您为散文研究会付出很多,前几天为中国作协作家采风也付出很多,过几天可能还要为《诗刊》组织的采风活动搞好志愿服务,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体会可以吗?
杜鹃:天津散文研究会这次能把颁奖及釆风活动定在芦芽山举行,也是缘于去年咱们在太原参加三晋创作基地成立大会时我向王浩亭副会长提出的建议和邀请。我向他详细介绍了芦芽山的旅游景点,特别提到可以搞一次“海河溯源之旅”的釆风活动:河流从宁武分水岭出发,一路向北又转而向东进入天津,流淌了千万年;作家们从天津出发,寻着桑干河的踪迹逆流而上,来到宁武看山看水,岂不是一件身心愉悦又很有意义的事?王会长听后很兴奋,说:“建议不错!明年一定要到宁武看看,我和李锡文会长回去后就商量。”今天,在李锡文会长、王浩亭副会长和三晋创作基地主任、晋泰轩酒业公司董事长孙晓斌先生的共同策划下,天津散文研究会的六七十名作家果然如约而至,教我怎能不开心,自当率宁武作家们热情接待,搞好服务,以尽地主之谊、文友之情。
最后想说,感谢张老师对这次釆访话题的精心设计,让我第一次把自己关于文学写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和盘托出,审视中反思,反思中领悟,给文字以最高敬畏。
张卫春:虽然杜老师一直把我当朋友,但在我心中,始终保持那份对师尊的敬重,杜老师的和善和耐心,会让任何一个聆听过她教诲的学生一生难忘。虽然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有过同行的历程,但我深知,杜老师会走得更远更久。
杜鹃,笔名荷语。女,山西定襄人。宁武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宁武县作家协会主席,宁武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宁武县2023年度“三八红旗手”,“忻州市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 “忻州长城卫士”。系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理事,忻州市长城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三晋创作基地副主任,中国远山文学网执行总编,《青年文学家》签约作家。先后在《神州》《神州印象》《当代人》《牡丹》《参花》《鸭绿江》《名家名作》《长江丛刊》《青年文学家》《五台山》《万里长城》《山西长城》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现代诗3000余行,散文13万余字。有诗歌入选《2019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建国70年以来知名实力诗人作家名录》(华文出版社)。著有诗集《涟漪之湄》(2018.4),散文集《烟火》(团结出版社2021.10),《关山飞渡》(北方文艺出版社,2024.9)。2020—2022年,《黄河从吕梁流过》(主创之一);2023年,执行主编《土豆花盛开的地方——岚县》;2024年,执行主编《吕梁后花园——方山》《乡约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