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6年的国内汽车市场,可谓风起云涌跌宕起伏。从年初的新能源汽车“骗补”督查,到年末乘用车市场小排量车型购置税优惠政策迎来调整,从互联网企业、科技公司和制造业巨头的跨界造车集体破土动工,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出炉,乃至网约车、二手车、汽车保险和汽车金融行业的政策巨变,众多利空与利好因素的复杂叠加之下,汽车行业交出了一份超出几乎所有企业和业内专家年初预期的漂亮成绩单。
有意思的是,在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汽车市场都较为低迷的情况下,行业对2016年的预判不乐观,却收获颇丰,而今年国内经济企稳、汽车行业增长明显,业界反而对于明年的车市前景没有抱太高期望。
粗略地看,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乘用车市场销量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左右,“十二五”期间则基本与GDP增速相当。与我们相邻的日本,从1971年开始乘用车销量增速接近GDP增速,1976年开始低于GDP增速(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为145),1979年开始销量增速趋势性地低于GDP增速(千人保有量约178)。根据业内人士测算,2015年中国的千人保有量大致相当于日本的1973年,为105左右,参考日本的发展轨迹,中国乘用车千人保有量的年增量也将经历先增加再减少的过程,预计年增量的峰值在2015~2017年间。如果从趋势看,在“十三五”期间汽车销量增速将低于GDP增速,预计2018年(对应的千人保有量大致在150左右,基本与日本1976年相当)开始销量增速低于GDP增速,到2020年销量增速可能降到3%左右(即GDP增速的50%),彼时中国乘用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80左右,2021年达到192左右。根据千人保有量的预测,到2021年中国乘用车总保有量将达到2.7亿,保有量增量为1.26亿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策因素干预,那么接下来几年乘用车市场的增长可能都不会再有今年的“意外惊喜”。
与此同时,商用车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重卡市场近两年波动性极大,相邻两年的增速波动幅度超过40%,同时市场空间已基本见顶,发展主线由货运、基建、房地产等需求为主的成长性因素主导转向工程、更换和维修等周期性因素支配,而且出口影响越来越大,比重将超过15%;客车市场由于公路客运接近触底,农村客运不乐观,虽然旅游和团体客户还较为稳定,但总体来看大中客车很可能进入下行通道,轻客市场恐怕也仅能持平,整体市场以小型化、新能源和燃气化等特点的结构变化为主,出口形势也因为国际局势复杂多变,难现明显增长,有持续低迷的可能。
某种意义上,行业对于前景的预估,说明2016年这样的“好年景”,将是一去不返的时光了。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