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土国土

重拳打击 长效管理

来源: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5/18 11:57:12

    长期以来,私采滥挖一直是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毒瘤,是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对此霍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将打击非法开采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私采滥挖行为,有力地震慑了违法行为。近三年来,该市没有发生过无证非法开采情况;也未发现以探代采,以各种名义变相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的情况;有证矿山企业也未发现有越层越界等违法开采行为。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一直呈下降趋势:2003年至2005年无证非法开采每年平均发生40余起;2006年至2009年无证非法开采每年平均发生次数降至15余起;从2010年至今该市再未发现无证非法开采情况,发案率降为0,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持续保持稳定。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
    历任市委书记、市长对打击非法采矿工作都高度重视,逢会必讲、各种场合都反复强调。在该市只要发现是私开矿,一律采取“抓现行、算老账、查后台”的处理办法,先抓人,后关矿,再严惩。市四大班子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打非工作进行现场抽查;分管打非的主要领导每旬一定到现场督查一次;国土资源局长,各乡镇长、书记每周都要进沟入矿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安排处置,一查到底。市政府每年拨付打非专项经费200万至300万元,用于人员培训、更新巡查车辆、封堵炸毁非法坑口等工作。
    二、措施得力
    建立一个领导组。常设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纪检监察、国土、安监、煤炭、商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打击非法采矿领导组。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同时与霍煤集团及周边县市形成联防联动打击机制。
    借用两种外力。一是充分利用霍煤集团矿山执法队的力量,与该市联合,对重点区域实行交叉检查。二是与交界的河西、灵石两县互通信息,全面贯彻两市(临汾市、晋中市)三县(灵石、霍州、汾西)联合打非会议精神,彻底消除监管盲区,联合打击,共同整治。
    设置三条防线。一是国土资源局班子领导包片,所长包村,监管人员包沟、包点,严格实行动态巡查。二是市、乡、村三级层层监管,充分发挥监管责任人的职责,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三是由国土资源信息员、举报线人组成的秘密防线,使非法采矿行为得以及时发现,有效制止。
    强化四项措施。一是加强日常巡查,坚持一般区域每周巡查一次,热点重点区域每三天至少巡查一次。二是畅通举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打非情况,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政策法规,公布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奖励制度。三是源头治理,封堵炸毁取缔无证非法矿点。近三年来,该市共投资700余万元清理非法储煤、储沙场50余处,炸毁封堵不达标坑口380余处,取缔非法采砂、洗砂点100余处。同时,采取堵疏结合的办法,挂牌出让采砂点22个,出让后的采砂点负有一定区域的监管职责,这样,使该市从几年前的无序采砂逐步转化为目前的规范开采。四是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一方面对违法者重拳打击,严查重处;另一方面对在打非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不作为或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甚至充当“保护伞”的乡镇、村支两委及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近三年来,该市共追究责任人8人,追究刑事责任3人。
    三、长效管理
    近年来,该市按照“打防并举、以防为主、及时发现、有效制止、加强监管、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不断建立和完善打击非法采矿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完善三级监管网络。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监管体制,落实乡镇、国土、公安一体化制度,实施市级领导包乡镇;国土、公安部门班子成员包联乡镇;国土所、派出所人员包沟包点;乡镇干部分片包村;村级党员干部包沟包点责任制,形成了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交叉监管网络。
    加强长效管理制度建设。近年来,该市出台了《关于建立打击非法采矿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和《关于霍州市非煤企业治理整顿的工作意见》。确定了打非工作的7项长效管理制度,即:(1)建立健全三级监管网络责任制;(2)建立动态巡查和报告制度;(3)建立核查制度;(4)建立举报奖励制度;(5)建立责任追究制度;(6)建立联席会议制度;(7)建立打击临边交界地区和重点、热点区域实行联合执法制度,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同时明确了村支两委为打非工作的第一监管人,乡镇为打非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同时详细制定了打非奖惩办法。
    不断充实基层队伍。一方面建立了一支拳头队伍——霍州市打击非法采矿应急小分队,设立了国土警务室,充分发挥拳头作用,及时查处制止非法违法采矿行为;另一方面国土资源局将65%的人员全部充实到基层国土资源所和执法监察中,购置巡查车辆,配置照像机、GPS等装备,同时,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近三年来,该市采取以会代训和专门培训的方式共举办培训班36期1200余人次接受培训。 □杨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