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大胆创新——沁水县国土资源局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探寻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6/15 11:54:05
沁水县山多川少,地下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山地城镇。近年来,该县国土资源局不断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了许多具有当地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成功经验,并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
移民安置新模式——公寓连片农家乐
该县郑村镇半峪村,辖上半峪、下半峪、胡家掌、反后四个自然村,全村300多户960多口人。上半峪自然村大部分村民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村民纷纷已迁出,成了典型的“空心村”。下半峪和反后自然村107户,均处于侯村煤矿采空区内,从2008年开始,两个自然村局部地面塌陷,许多房屋发生严重裂缝,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移民安置和旧村改造已成必然,也迫在眉睫。在县国土资源局的协助下,郑村镇政府多方协调筹划,科学规划,精心选址,创新安置模式,改传统异地分散安置为公寓连片建设,将下半峪和反后两个自然村整体搬迁至上半峪村,对上半峪村进行改造,新建4幢6层公寓楼,节约建设用地22.6亩,安置村民120户。同时,对下半峪、反后两个自然村旧址进行土地复垦,新造耕地近200亩,可为两地村民人均年增收入1000余元。半峪村经过移民安置、旧村改造,不仅大幅度地节约了土地、增加了耕地,而且改变了农村生态环境、发展了农村经济、优化了农民居住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这种模式深受农民的广泛欢迎。
旧村改造新模式——拆旧建新促和谐
杏则村位于该县西南部,全村共98户330口人。村不大,却下辖四个自然村庄;人不多,却居住分散,是典型的山庄窝铺“旧农村”。
2007年以来,杏则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顺应民意,认真搞好村域规划,以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为目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对旧村进行了彻底改造。在改造实施过程中,坚持“一户一宅、拆旧建新、不超限额”原则,共拆旧房45户,拆除面积8500m2,在旧址上新建住房80套,占地面积7537.5m2,未占一分耕地。为全面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在剩余的旧址上,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既净化、亮化了村容村貌,又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杏则村的拆旧建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不占耕地、保持生态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
工业用地新模式——充分利用缓坡荒地
顺世达铸业有限公司位于该县郑庄镇庙坡村,是当地知名的民营企业,主要生产各种型号的铸铁下水管,其“顺世”牌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在耕地保护要求严格、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县国土资源局的积极引导,该公司在建厂初期选址时,就积极探索不占或少占耕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的工业用地新路径,将用地瞄准在未利用地上,将一定面积的区位条件好、适宜建厂的缓坡荒地进行综合开发。该公司一期工程用地35.85亩,全部为建设用地和荒草地,未占一分耕地。二期工程用地71.4亩,绝大多数为荒草地,仅占用了极少量的耕地。该公司虽然在用地上提高了投入成本,但通过对旧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投入产出强度,成功消化了用地开发成本,开创了工业用地新模式。□于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