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酷暑,晋城市“争先综改、竞逐中原”热潮迭起,战鼓催人,项目引进如火如荼,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突出,“两难”问题成为国土人破解难题的关键。那么他们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记者日前采访了晋城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赵晓华。
赵局长对记者说,我们严格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指导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用地实施计划控制。为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用地需求,本轮规划在建设用地布局上为发展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在重点建设区域预留了足够的有条件建设区。按照规划,我市2006至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15.75万亩。“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共计 4.47万亩,GDP增长了367亿元,亿元GDP消耗新增建设用地122亩左右。若仍按这个标准平面算账,“十二五”期间全市GDP要新增700亿元,需要新增建设用地8.54万亩。这样,“十二五”期间,各类项目用地只要符合我市的规划、政策都可以得到保障。我特别强调的是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必须节约集约用地,以降低土地消耗来拓展用地空间。
在谈及矿产资源规划时,赵局长说,矿产资源规划已上报省政府。《规划》中我市在“十二五”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将加强煤、煤层气、铁、铝土矿、铜、铅锌、石灰岩等矿产的勘查,提高资源的保障程度,重点开展大中型煤炭矿山后备资源的勘查,鼓励有成矿条件的新区进行勘查。规划新增煤炭矿产地4处,新增煤炭资源储量58亿吨。继续加大煤层气勘查工作,新增煤层气矿产地7处,新增铁矿产地1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2015年,规划固体矿产开采总量指标13000万吨,其中煤炭资源开采量10500万吨左右,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石灰岩控制在1780万吨,其它矿种新建矿山严格执行最低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等准入条件,科学设置矿权;矿山开采规模方面,规划2015年市级发证矿山总数180家左右;矿山集约节约利用方面,规划煤炭矿井采区回采率厚煤层达到75%以上,煤层气利用率达到70%。我们将严格按照《规划》,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统筹,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赵局长接着说,在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必须坚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我市作为煤炭资源大市,仍然存在着资源利用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程度低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创新矿产资源管理来改造提升资源类传统产业,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经过几年来煤炭资源的整合和兼并重组,我市兼并重组的127家煤矿企业换证资料全部通过省厅审核,全市煤矿兼并重组换发采矿许可证工作在全省第一家率先完成。我们将把矿产资源的管理放到日常监管上来,促进煤炭资源回采率的不断提高,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我们对非煤矿产资源管理规范程序,进一步加强了采矿权的管理。煤层气资源是我市矿产资源新贵,但在前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矿权矛盾和问题,更因煤层气的矿权属国土资源部管理,有些矛盾和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按照综改试验区的要求,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去协调,积极促进煤层气的科学合理有序开发,为“气化山西”做贡献。
当记者问及晋城市在“项目推进年”落地、开工项目多,如何解决土地供需紧张的难题时,赵局长成竹在胸,娓娓道来。今年省里下达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3825亩,与实际需求相差甚大。我们通过逐步建立完善项目容积率、投资强度等建设用地控制标准,试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用地指标相挂钩,从而推进项目单位节约集约用地;同时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坚持“着眼循环、规划统领、先垦后占、合理利用”,重点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矿业用地整合、工矿废弃地调整使用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建新拆旧和整理复垦,解决了一批重点项目用地难题。今后我们还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继续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在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上寻求新的突破,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保障发展更加有力、保护资源更加严格、利用资源更加有效、服务民生更加优质、人地关系更加和谐”的目标。
□郭凯祥 李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