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因采煤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目前,全县范围内共形成新旧地质灾害隐患点71处,其中地面塌陷45处、滑坡5处、崩塌7处、泥石流3处、不稳定斜坡11处,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
近年来,该县按照“以人为本、群测群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坚持“六个到位”,建立并完善了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和责任体系,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县人为地质灾害连续十年实现了“零伤亡”,被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验收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近年来,曾多次受到了省市国土部门和县政府的表彰。
健全机构 责任到位
县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县、乡、村组建了应急小分队,定期组织开展应急实战演练。每年年初,县、乡两级都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县、乡、村建立起三级监测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了专门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监测。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县政府名义下发。
强化巡查 工作到位
加大对冰雪消融期、强降温期、汛期等特殊时段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排查工作。县国土局定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对采煤塌陷区的村庄、道路进行重点巡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居民点和房屋建筑建立了台账,明确了具体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对因汛期可能引发地面塌陷和黄土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不安全隐患点,县国土局和所辖区乡镇、村委会(矿山企业)责成专人进行24小时监控。加强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进行备案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即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创建工作,并通过了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验收。聘请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了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工作,编制完成了《怀仁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15),并于今年5月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并与上级国土部门建立了信息网络直报系统。
提高认识 宣传到位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在全县范围内广泛进行宣传。今年“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宣传活动期间,该县在仁义广场设立宣传咨询台,摆放宣传展板4块,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通过大屏幕电子显示屏连续滚动播放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向受地灾威胁的单位和群众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200多份,制作水泥警示标志牌53块,并向广大群众发放《致广大群众的公开信》1000余份。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进行应急培训,受训人数累计达300多人次,向各乡(镇)、村、重点矿山企业发放多媒体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光盘21盘。
源头防治 措施到位
开展了农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007、2008年省市县累计投入资金1344.175万元,共建设房屋842套、2526间,解决了受采煤影响的5个村庄、842户、3109人的房屋问题。申请实施了吴家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个,争取国家投资200万元,县级财政拨款90万元,整理受损面积700亩。申报了新家园镇小峪沟泥石流省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1个,争取项目总投资700万元,治理受损面积17.24Km2。
部门联动 协作到位
该县历任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成员单位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做到了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实现了地质灾害应急防治远程会商,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平台。如国土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制度和反馈机制,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原来单部门防治转变为政府重视、分级负责、多部门协作的防灾新局面。
完善制度 管理到位
建立并完善了《灾情速报制度》、《汛期值班工作制度》等十多项日常工作制度,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监管工作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上述制度,各基层国土所和各隐患点监测人对其辖区内的隐患点做到了“五到位”,判断准确,上报及时。乡镇、村、矿山企业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及汛期值班制度、动态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做到有灾情、险情及时采取措施,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新的隐患点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防止了灾情险情的进一步扩大。
□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