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笔者在原平市召开的一年一度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几年来,原平市认真落实大型农机补贴政策,使得大型农机具迅速增加,为了方便大型农机具的田间作业,市国土资源局认真听取农机户的意见与建议,努力做到“田成方、路顺畅、杆靠边、线入地”,乐为农机田间作业做好后勤工作,受到广大农机户的欢迎。
原平市是我省的农业大市(县),全市有土地11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90万亩。但是由于多年来农田畦堰不规则,农机田间道路不顺畅,农田中到处是电杆、拉线,为农机田间作业造成了巨大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土地利用与农机的田间作业效率。进入“十二五”以来,该市国土资源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彻底改变这种影响农机田间作业的状况,并且提出了“田成方、路顺畅、杆靠边、线入地”的具体方案。
田成方。就是把耕地按照农机田间作业时的耕幅、播幅来科学设计畦堰的宽度。原平市大田一般以种玉米为主,而玉米的播幅一般为行距40厘米,这样,以播种机一次播4行来计算,一般畦堰就以3.2米为标准,拖拉机来回一遭正好播八行。如果大于或者小于这个标准,就会造成农机田间作业时的浪费。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目前的耕地标准畦堰率已达到87%,大大方便了农机的田间作业。
路顺畅。早些年农田作业多数为小手扶、小四轮,如今小型农机基本淘汰,大都使用大型农机具,而那些联合收割机、旋播机则需要较为宽敞的路面。该市借村村通为栔机,把农机田间道路也列入改造计划,目前已改造农机田间道路1300公里,保障了农机田间作业有顺畅的路可走。
杆靠边。一块耕地,如果地中间立一根电杆,那会给农机田间作业带来诸多困难,不但要绕行,而且还会直接影响田间作业的质量。据调查,原平市农田中就有各类电杆20000多根,近两年来,该市国土资源局借助农网改造、城网改造等机会,与电力、联通等部门主动协商,把农田中间的电杆移到地头、路边,如今已移走电杆12000多根,使农机田间作业障碍大幅减少。
线入地。农田的机井灌溉,大都有电线进入机井房,而电力拉线进入机井这一小段同样会影响农机田间作业。国土资源局便主动与供电部门联系,建议在机井改造时把明线变成暗线,让机井动力线变成地埋线,深埋1米以上,为农机田间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曹申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