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特写
“说是四点半来,都快五点了还不来。”方山县圪洞镇庄上村党支部书记严海平,站在村里的葡萄地里嘀咕着。十多分钟后,他再也沉不住了,拿出了手机:“郭主任,到我们村的专家快来了吗?”“群众们的热情都很高,按既定的时间完不了啊!不要着急,马上就到了。”
7月26日,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两位专家,深入方山县圪洞镇的5个村,就葡萄树的栽植管护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解惑。
葡萄并不是圪洞镇的特产,而是横泉水库区移民后续扶持的一个产业。2004年9月,横泉水库第五次开工,涉及方山县圪洞镇6个村6184口人移民搬迁,2009年水库投入使用后,库区6村有4000多人口成为典型的“失地农民”。如何使这些人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效提高现有土地效率。种植葡萄树,就是该县移民办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的一个新产业。
为了让这个新产业能够在当地‘生根发芽’,方山县移民办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达成协议,定期开展技术指导。
两位专家一下车就直奔地里,“这葡萄叶子都黄了。”专家扶起躺着的葡萄树心疼地说。
“我们没经验,像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村民高如新迫不及待地问。
“这些葡萄树躺在地上自由生长,见不到太阳,光合作用不足……”省农科院的专家们详细地介绍着葡萄栽培技术。
方山县移民办主任刘永强告诉记者:“目前,库区已有5个移民村发展葡萄树240多亩,明年起将进入挂果期,到时,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瓜果飘香,葡萄树将成为库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稳定产业。”
本报记者 褚艳 通讯员 杨应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