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简称振兴新区)距长治市35公里,距长治县城20公里,2009年,长治县委将关家、郜则掌、向阳等三村党支部从所在的西火镇党委分离出来,归属总部设在关家村的振兴集团党委,设立振兴新区。2010年9月,正式设立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新区规划下辖四个村(包括关家村、郜则掌村、西张村、向阳村),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总人口5600人,劳动力人口3360人。
近年来,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简称振兴新区)坚持“就地城镇化”发展思路,以企带村、兴企建村、并村建区,基本实现了五个“就地”(改善人居环境、农民就地进城;产业多元发展、劳力就地就业;整合教育资源、孩子就地入学;提升医疗水平、群众就地就医;健全保障机制、老人就地养老)。
山西作为一个以资源为主的内陆省份,振兴新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是否可以借鉴和推广?何种形式推广更好?如何解决这种城镇化模式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带着这些问题,10月24日,山西媒体综改行采访团记者走进了振兴新区实地采访。
记者团记者来到村民袁建军家中,宽大明亮的客厅各种现代化电器应有尽有,几缕天花角线简洁而富有层次感,那些细心搭配的灯饰、角柜和饰品等,则使宽大的客厅富有精致入微的审美情趣。客厅与餐厅之间,通过地面铺贴的统一、整洁、光滑的大理石而连为一体,淡粉色窗帘及纯白色的家具充满着浓郁、甜美的生活气息。
袁建军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这套房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扣除旧宅折价后花费又花了10万元,过去村里可不是这样,百十户人家有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有的建在沟底,破烂不说,吃水困难、孩子上学就是最大问题。我家以前的3亩土地,以每亩1000元/年的价格流转给振兴集团,除了3亩地每年可以拿到振兴集团给的3000元补助外,我还在集团上班,一个月2000元,这样下来,一年就可增收2万多元。医疗保险不花钱,养老保险每年只交300元,今年还给我们办理了非农户籍。”
振兴集团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面貌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治市发改委主任李建鸣介绍说:“目前,试验区内拥有两个集团公司10个子公司,总资产21.15亿元,流转土地6331亩,农民人均收入16000元,职工人均收入36900元。2012年,振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6.9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30:60:10;劳动力就业率100%,全部就地在振兴下属企业就业;全区年人均纯收入26450元,是2008年改制之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的4.4倍。”
如今新区别墅相依而立,楼房水暖齐全,街道整齐排列,学校、幼儿园、卫生院、超市、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不仅如此,振兴新区还特别注重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了振兴会堂、红色收藏馆、振兴艺术馆、红色文化广场等文化娱乐和红色教育设施,成立了文工团、秧歌队、锣鼓队、八音会、体操队等民间文艺团体。
可以说,振兴新区是以煤补农、以企帮村、以矿建镇、在中心村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典型。
2009年,振兴集团先后投资3.6亿元,对原关家村、郜则掌村实施了整体搬迁、整体新建。新建起别墅式住宅136套、标准化村民新居95套,这些城镇化改造投资,则由振兴集团牵头组建成立的鑫兴商贸公司作为开发主体,以民营的煤炭资本为基础,城镇改造的差额部分由住户以公司名义在银行担保贷款,贷款农民安排在公司就业。把新村建设所需的资金债权从农民身上转移到了公司,同时完成了水、电、路、气、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硬化、院内绿化、村中亮化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了社区统一供热、供气、供水、供电和网络宽带、数字电视、程控电话的全覆盖,实现了社区居民生活公共服务设施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农民安居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同步。
振兴新区成立注册的鑫源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据土地类型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统一指导耕种和管理。3675亩土地已全部实行了流转,对原来分散居住的农民,合作社统一规划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整理,截至目前,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耕地380亩,并通过土地置换实现了新增耕地的增值,加快了区内人口的集聚速度。
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套餐”相继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振兴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整合陆续铺开,建立了五大社会保障机制,新区的魅力指数、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
凡新区内青壮年劳力全部在集团内企业上班,就业率达97%以上。个别因病、因残不能就业的群众,全部纳入到了社保范围;新区卫生院药品实行零利润销售,千元以下医疗费全免。并健全了大病医疗补助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进行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治疗救助;凡在新区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免学费、免伙食费、免校服费、免住宿费的四免政策,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养老金;区内群众用电补助、用气免费,重大节日发放各种福利。并开通了新区至县城和长治市区的免费公交。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保障制度的完善,使新区群众享受到覆盖广泛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了居民不断集聚的信心。
振兴新区城乡统筹发展,走出了一条市域城镇化的新路子,成为全省“就地城镇化”的样板,被誉为“振兴模式”。6月20日,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振兴试验区调研时,对振兴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共同致富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毋庸置疑,振兴新区在“就地城镇化”为资源性地区城镇化发展开创了新思路,但也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障碍,省内一位专家介绍,振兴新区虽然成立了管委会,但是管委会的行政级别尚未确定,只能代为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这造成管委会在管理职能上的责权不对等。此外,目前振兴新区的建设基本上依靠振兴集团的投入,还需社会多方力量投资并参与建设。
本报记者 张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