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转型综改 破冰前行

来源: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11/9 10:42:13

    2010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这块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而今,经过近三年的积累和实践,山西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综改的深入推进和提质增效期,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和万里长征的耐心,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善破善立,先行先试,在转型综改的道路上大幅度破冰前行。

    为什么要破冰?为什么要转型综改?

    痛定思痛,负重奋斗,先行先试,放胆改革,为资源型地区转型探路。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省份,山西肩负着支撑国家能源供应的历史使命。据统计,建国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30亿吨,外调出省量90亿吨。在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了高度依赖煤炭资源、以煤焦冶电为主要支柱的单一产业结构,积重难返,陷入了“资源诅咒”。

    媒体在描述山西经济发展的苦涩和不平衡时,不约而同地写道:在资源红利的诱导下,资源型产业过度扩张,就像“抽水机”一样吸纳了大量要素向资源型产业汇聚,造成了对其它产业巨大的“挤出效应”,从而产生了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突出、安全事故多发、民生改善滞后、创新动力不足、市场风险巨大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

    如果没有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也就没有转型的必要;如果没有深受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危害,也难以树立大破大立、转型综改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没有对煤炭资源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利用,转型综改的突破口和落脚点也将无从找起。

    煤炭是山西的症结,是山西转型综改的原因和动力,也是转型的难点和综改的核心所在,却也因此成为转型综改“万里长征”路的探路者。

    痛定思痛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高碳资源低碳发展,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

    2012年8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经体[2012]2558号),要求我省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加快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为全国资源型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总体方案》的获批,为山西转型综改争取到更多先行先试的机会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山西转型综改的方向更加明确。舍一时增长速度、谋产业结构优化,舍单一煤矿数量和煤炭产量、得“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产业重生,舍一定地方财力、得“再造一个新山西”魅力的思路更加坚定。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的路径更加清晰。

    谋定而后动。等待了太久、期盼了太久的山西,在坚定却艰难地转型综改路上,负重奋起,日行千里。

    转型转什么?综改改什么?破冰又破什么?

    在生产力层面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生产关系层面创新体制机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建立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制度体系。

    一切都在探索,没有可以直接复制的道路。

    负重奋斗的山西,在转型综改的道路上,面临着很多可预见的、无法预见的问题,遭遇了无数好解决的、不好解决的困难,但是山西始终以超强的决心和勇气重新布局,以行进中大破大立、实践中改革创新的智慧砥砺前行。

    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的从容创新、坚定改革,山西在实践中坚定改革,在改革中谋取转型。

    每一个阶段,山西都会出台相应的实施方案,每一年,又都会有具体的行动方案作为指导。

    记者在《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看到,该方案细致地规划出了创新产业转型机制重大改革、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和改革、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九大类50项重大改革,其中包括理顺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获得开发利用体制、健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推进机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针对50项重大改革,方案又被分别指定省发展改革委、国土厅、财政厅、环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安厅、科技厅等省直各相关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具体落实,统筹推进。

    《实施方案》还列举出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要素支撑七大类100项重大事项,规划在“十二五”后三年要分年度推出总计100个省级重大项目,同时规定要重点研究和推进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研究、理顺资源产业收益分配体制研究、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机制研究、适合矿业特点的差别化土地政策研究等10个重大课题。

    在如此细致的《实施方案》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山西省各部门、各地市通力协作,围绕“转什么”、“改哪些”的具体命题,在不同领域纵深推进,不断破解着制约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初步建立起了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制度体系,为转型跨越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和示范作用开始显现。

    还要怎么转型?怎么改革?又将如何继续破冰?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多方联动,合力攻坚;远近结合,分类推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常新。在转型综改试验区获批已近三年的现在,资源性经济转型的“山西模式”已初见雏形,进入精雕细琢体质增效期,山西还要怎么转型?怎么改革?又要如何继续破冰?

    省发改委负责人将其概括为“四十字方针”——

    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统筹转型发展和综合配套改革,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

    试点先行,点面结合。遵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般规律,注重示范引领,及时总结推广。

    多方联动,合力攻坚。加强各层级的联络与沟通,建立健全省部合作机制,形成合力,攻坚克难。

    远近结合,分类推进。对转型综合配套改革任务中条件成熟的加快推进;对有待探索的先行试点;对需加强省部合作的积极争取;对条件不成熟的强化前期研究。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协调服务;提高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十字方针”,是原则,也是细则。在其指导下,各市、省级试点县(市、区)、省直各相关部门和省级试点企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如期完成转型综改试验的具体工作任务。

    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省部合作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实现省部转型综改思路对接、工作联动,各系统协同合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山西转型综改向纵深发展。

    三晋大地改革潮涌,转型发展乘势而上。

    山西,正在转型综改的长征路上大幅度破冰前行,势如破竹。

本报记者 张晋生 实习记者 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