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县一级就在整个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我省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73%的人口在县域。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省政府于今年3月份出台了《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7月18日,我省《2012年度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也已出炉。那么,新的《办法》对于今后的县域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省经济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记者近日就相关人士关心的热点问题采访了省统计局调查监测中心主任张晓东。
激励机制促发展干劲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目前我省的县域经济仍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
“县域经济考核是指挥棒,更是风向标,它一方面通过考核这个激励机制,促进县一级领导发展经济的干劲,让他们有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加压、不甘落后、竞相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张晓东表示,县域经济考核对于我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每个县来说,是不是考核什么,就要大力发展什么?张晓东告诉记者,考核其实是为各县提供动态的参照坐标,明白各自的差距和长处,明确发展的方向和工作着力点,便于各县扬长避短,走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之路。
此外,与以往不同的是,此番考核有助于推动我省综改试验区的建设。“我省综改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产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修复、民生改善四大任务,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张晓东说。
科学考评公正公平
从考核评价结果来看,全省25个受表彰的先进县中,有15个是今年新上榜的,占到了全部名单的六成,其中不少县是第一次跻身“先进县”之列。张晓东表示,这一显著变化的原因,就在于此次考核办法的“新”。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引入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
一是分类考评。此次考评工作,在充分考虑县域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发展取向、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进行复合分类,将全省119个县分为四类。综合排序之后,分别按照20%左右的比例选取本类县区中排名靠前的县(市、区)进行表彰奖励。这样,不同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和不同发展特征的县域就在自己所属的类别里边进行排队,避免了不同类别的县域进行盲目比较。
二是争先进位。为了鼓励后进县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增强赶超意识,考评办法在表彰奖励强县的基础上,增加了奖励项目,对于县域四个类别中名次进位最快的各1个县(市、区)也给予表彰奖励。设立争先进位奖,一方面加大了对后进县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实力较强县区的比拼压力,推动他们争先进位,而不是高枕无忧。
三是一票否决。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在本次考核中得到充分体现,对当年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或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不达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表彰资格。
“这些新特性,不仅与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对接,还向社会,尤其是各地政府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指标虽然是首要的,但也必须考虑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张晓东说。
分类考评更科学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干部考核体制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那么,新考核办法又如何体现这一特点? 张晓东说,我省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采用分类考评,摒弃了以往所有县域笼统大排名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县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取向,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比性。新构建的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改善、资源环境四大类,可以说是对县域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综合考评,决不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考评,更不是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来论英雄。同时,在县域经济四个类别中,民生改善方面的权重都超过了经济发展方面的权重,尤其是贫困县类别中,民生改善方面的权重达37%,超过经济发展方面10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主要从提高数据质量和完善考评办法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严格加强对考核评价数据的检查、核实和监督,确保不出纰漏,保证考核结果真实准确,不断提高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切实发挥好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张晓东表示。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