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晋中:创新机制引领土地流转 推动现代农业优先发展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畅雪 发布时间:2014/3/20 8:34:41

图为太原市杏花岭区长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土地流转建成的花卉大棚,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本报首席记者 高在中 摄

 

 

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

如何通过“流转交易”、“抵押担保”等形式,让农民的土地“活”起来,变“资产”为“资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不仅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晋中市土地流转中非常重视、不断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晋中市试水“新土改”,创新做法,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先进做法,集中体现在左权和太谷两大农业县的进展上。

左权县创新性地挂牌成立了“土地银行”,及时收集发布全县农村土地供求信息、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开展农村土地物权抵押信贷,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高效流转;太谷县作为全国首批21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建设“畜、菜、苗、枣、果”五大优势产业板块,流转耕地14.3万亩,流转荒山荒坡10万余亩,破解了该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经营规模小、投入分散、融资难的制约瓶颈。

太谷全县总人口31.7万,农业人口有21.6万人,耕地43.5万亩,林地80余万亩。几年来,该县采取土地转包、转让、出租、入股、互换的形式,累计流转土地14万亩。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2013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1.2万元。

相比其他地区,太谷土地流转,重点依靠了一大批龙头企业的企业引领。白燕村美园农林合作社是企业引领的典型。

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为模板,通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的方式,采取全入式、土地入股式、合作式、股金、劳力入社承租式等多元化土地流转模式,合作社共流转土地4010亩,2000户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在该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全县苗木种植流转土地3万亩,形成了119个苗木合作社,苗木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在发挥企业引领作用的同时,太谷县委政府也积极规划,大力进行资金扶持,积极引导该县土地流转,7.2万亩土地用以推动现代设施蔬菜园区建设,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9万亩,产值达9.5亿元,60多个设施蔬菜园区依靠这种政府引领发展起来。

左权县土地流转的规模也不小。截至2013年底,该县“四荒”承包面积近4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68180亩。

左权在土地流转中,重点探索了庄园经济开发。通过发展庄园经济,全县近46%的“空壳村”得到了开发治理,农村闲置的资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截至目前,该县已发展庄园经济230余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35万亩,投入资金10多个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7000余人,农民从土地流转直接获得的收益就达2025万余元,年增收5000余万元,人均7000元。

在发展庄园经济的同时,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也拉动了左权县农村土地的集中流转。

左权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5年开始兴起。截至去年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共592个,合作社联合社5个。

据统计,合作社直接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经营面积12650亩,占农户总流转面积的51.2%,“四荒”承包面积达到20万亩。农村土地逐步向合作社集中,合作社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土地流转,推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农村土地流转及发展规模经营对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集约、节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

在典型示范地区、示范企业的带动下,晋中市的土地经济效益在流转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为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晋中创新性地开展了农超对接。

以太谷县为例:

任村乡布袋庄双民合作社以每年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了1000亩土地,搞设施农业,集中种植蔬菜,吸引了118户农民承包大棚。为了让种植出来的蔬菜有地方销售,合作社与太原美特好超市建立了供销对接,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障碍”产业链。卖出去的蔬菜化为了农民的收入,仅靠种菜,包大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能达到1.3万元,比当地未种大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了35%。农超对接解决了产品的销售问题,而土地流转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也提供了150余个岗位,解决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农超对接打开了产品的销路,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土地流转的好处。为了透明、公开、规范地开展土地流转,晋中市还以金融手段服务土地流转。

左权县创造性地成立了“土地银行”,承担“收储发布土地供求信息、办理土地流转交易、开展土地产权抵押信贷”职能,创建了以“还权赋能”、“农民自主”为核心,以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为目标的管理运行模式,建立了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土地银行”开办以来,该县已收储土地流转信息6513条,规范整理流转土地68180亩,办理物权抵押贷款356万元,有效破解了农民土地进入市场难、农民发展生产融资难、农业规模化经营形成难、城镇化建设推进难、农村劳动力释放难的“五难”问题。太谷县则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突破了土地流转制约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太谷农业发展实际的现代农业产权制度,为太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在各项创新机制的推动下,晋中市作为农业大市,实现了土地的再集中、产业的再壮大、收入的再增加和农民的再组织,带动了该市现代农业的再升级,打造了一个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本报记者 畅雪

责任编辑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