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临猗县大闫村果农高春贵怎么也没有想到,昔日一斤卖不到一块钱的苹果,如今成了“金蛋蛋”——出口每公斤卖到了9元钱,10余亩果园2013年要比2012年多收入10万元。
近年来,山西检验检疫局积极推进辖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突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面参与,利用山西特色农业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
截至今年年初,我省已有7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示范区。
联动机制夯基础
早在2008年,山西检验检疫局分别和省农业厅、各地政府签订了推进示范区建设合作协议,成立示范区领导组,领导组成员单位定期会商并召开联席会议,确保出口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且,示范区建设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以红芸豆为例,三年间,省市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为示范区建设投入资金达1000余万元。
从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到土地的连片种植,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是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因此,山西检验检疫局大力推广“七统一”模式,即政府组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种、统一覆盖地膜、统一供药等的监测。
同时,引导开展认证认可,建立国际通行管理体系,在示范区内全方位开展良好农业管理,目前所有示范区基地及主要出口企业均取得GAP、HACCP认证证书。
以出口水果示范区为例,运城苹果种植历来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果树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加上土壤营养不均、农药残留过多,难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为改变这一局面,侯马检验检疫局将国际标准引入苹果生产管理,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临猗、万荣、平陆等苹果主产县成为“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同时,在示范区内运用GPS定位系统,该局布置了224套有害生物监测设备,做到了出口统一管理规范、统一购置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统一防控有害生物、统一农药残留监测,并顺利帮助示范区内3家企业获得GAP认证。
优惠政策指方向
为示范区的企业和农户切实提供“简化程序、优先推荐、便利放行”的优质服务,让他们享受到优惠政策是示范区建设的导向。
对于国家级示范区内出口食品农产品原料种植场、养殖场和生产加工企业的申请备案或注册登记,在申报材料审核合格后,该局会直接给予备案或注册登记;国家级示范区内出口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符合要求的,优先对外推荐获得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注册。
同时,依据国家级示范区内企业自检自控情况和检验检疫监管情况,山西检验检疫局可以给予出口检验、通关等便利措施。此外,积极协调政策经费支持,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并定期对国家级示范区的企业及技术人员开展专题培训。
“示范效应”增动力
“自从我们万荣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后,我家的苹果已经出口到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泰国,果农的收入也可以用美元来计算了。”万荣县果农陈老汉溢于言表地喜悦。
据了解,截至2013年12月22日,运城苹果已出口1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6.5万吨,是2011年的35倍。
近年来,通过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山西省南部的临汾、运城地区的苹果、桃、梨、芦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检验检疫部门的促进下,实现了农产品的扩大出口。据统计,2013年全省示范区农产品共计出口2336批、重量92240吨,货值9610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72%、95%、125%,为山西省外贸扩大出口作出了积极贡献,使示范区的带动效果得到明显体现。
通过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山西省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一批食品农产品龙头、品牌企业正在成长起来。
原标题:为了“香飘万里”好收成
本报记者 桑莉媛
责任编辑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