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报视点经报视点

授人以“渔”才能“精准扶贫”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郭欣荣 发布时间:2014/3/26 10:10:38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并明确了“实行精准扶贫”的理念。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山西仍然是重点省份。许久以来,山西省的贫困人口点多面广,袁纯清书记用“想起来就夜不能寐”来形容扶贫的紧迫感。

能不能让扶贫工作见到实效,关键是两个字:精准。以笔者对于精准扶贫的理解,核心就是要授人以渔。

我国扶贫工作搞了多年,成效举世瞩目,但问题也暴露很多。典型的问题就是扶贫工作中的授人以鱼。过去有人形容政府扶贫的方式:带钱去贫困点建个学校、打个井,或是建个书屋、修条路等等,全部是花了钱就了事。如此,政府的扶贫力度越来越大,“贫困帽子”含金量也越来越高。“贫困帽子”在一些地方领导那里,并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反而成为了手里的“聚宝盆”。继而滋生的只能是贫困地区“好吃懒做”与“不作为”思想。靠着贫困帽子,没钱了,就向上面诉诉苦,抹抹泪,伸伸手。以至于让一些地区乐于带上贫困帽子不撒手。

要想让贫困地区励精图治,变“等靠要”为“追赶超”,除了要改变当前贫困县评定的畸形或者错位的文化环境外,扶贫工作关键还要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有了鱼贫困者可以解一时困境,鱼没了,贫困依然。而有了渔,他们才能真正获得造血功能,以自身力量摆脱贫困。

我省脱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要从根本上脱困必须要有创新。袁纯清书记曾说过,“我一贯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当地农民与班子的积极性,调动社会资源的积极性,而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去投入。”我省当前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正是把企业的资本、管理、技术、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把过去政府给与贫困地区的“鱼”,换做企业给与贫困地区的“渔”。鱼和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郭欣荣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