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垃圾随处可见,臭气冲天,天热的时候,风一吹,连饭都吃不下!现在好了,看着越来越整洁的村容村貌,我们的心情也更舒畅了。”3月25日,沁县段柳乡段柳村的村民李高明高兴地对记者说。
如今,走在长治市农村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水泥路平坦整洁,柴草有序存放,沟渠中水清见底,垃圾有专人定时清理。问起村子变美的缘由,村民们都深有感触地告诉你:“这是长治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长治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坐等群众反映问题,市委常委带头深入各自活动联系点、包联重点贫困村进行集中走访调研,开展民意调查,直接了解情况,直接解决问题。在收集梳理的来自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问题线索中,包括农村环境卫生亟待整治等一些民生问题群众反映多、关注度较高。
“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做到动真格、出实招,立说立行、立行立改,发现什么问题就立即整改,什么问题突出就专项整治。”长治市委书记马天荣一语中的。
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动员会,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领导组,迅速掀起一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攻坚战,彻底解决当前全市农村面临的环境脏、乱、差这一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由“推一推动一动、催一催扫一扫”的临时突击向长效管理的根本转变。
“各级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健全机制,切实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长效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市长席小军的话掷地有声。
街道卫生、墙体整洁达到什么标准,排水沟修成什么样,垃圾如何收集并处理,卫生监督考核如何奖惩,这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都给整治行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建设和完善有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有必要的垃圾清运车辆和工具、有一支专门的环境卫生保洁队伍、有一处健康宣传教育阵地、有一个环境卫生义务监督和集中清理志愿服务组织、有一个环境卫生监督考核奖惩制度、有一套内容全制度严的环境卫生建设村规民约和有持续稳定的经费保障等“八有”标准,探索加快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是长治市此次集中整治最大的亮点。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使整治工作做到了行动有章法、管理有标准、执法有依据。
此次开展的集中整治,全面推广“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合理处置;对农村柴堆、煤堆、粪堆、料堆进行集中清理;对坍塌破房、残墙断壁进行清理修整。全市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村,村庄街巷、房前屋后、公共场所、田间地头、公路、河渠沿线、畜禽养殖场、学校和企业等单位区域的环境卫生实现了零缝隙、全覆盖。
在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的同时,督导工作同步跟进。市里成立了由各部门组成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检查验收组,对各县市区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情况加大督查力度,通过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实行一日一统计、一周两报制,分别于每周一和周四向市综合协调组上报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统计表,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达不到整治要求的,要在媒体进行曝光和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各级爱卫会和县、乡、村都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将健康知识送到每家每户,既提高了村民的卫生防病意识,又增强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整治,全市所有行政村将全部达到街巷“八净、八无”,空闲地“三无一整齐”,垃圾集中处置“三无、两定、一覆盖”,道路环境“五无、五整洁”的目标。
在长治市郊区老顶山镇瓦窑沟村,每天早上6点-8点,村里的保洁员都会按时来收取垃圾,并送到镇里统一转运处理。地处城郊结合部的漳沂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环境治理的压力大、任务重。“以前也多次搞过,但很难持久,反弹现象时有发生。”村党支部书记杨掌印说。
在今年开展的集中整治中,长治市明确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一阵风和反弹现象出现。瓦窑沟村结合实际摸索出的村干部包片、各户负责宅基地周边、每天两次清扫、实行全天候24小时保洁、每天定时收集垃圾等好办法,使村民和租房户,逐步养成了自觉维护良好卫生环境的好习惯。
在襄垣县,村保洁员的工资全部由县、镇两级财政负担。专业队伍的建立,使村垃圾管理达到了日产日清。沁县在机构和队伍管理方面实行责任制,将农村保洁员补助经费185.136万元列入了财政预算,26名乡镇管理员,449名农村保洁员,343名垃圾清运员人人挑担子、个个有责任,确保了全县306个行政村都有专人清扫保洁,每个垃圾点有专人清运。长子县县财政每年拿出年初预算总支出不少于1%的费用作为乡村环境卫生经费,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专业管理机构,组建了县城、通道、乡村三支专业队伍,配置清扫、清运等环卫设施,变过去的“块管”为“条管”,实行一竿子插到底、一把扫帚扫到底……
可以说,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在长治市得到了有效落实。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武素萍 武朝晖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