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初春,树木还刚返绿,但侧柏遍布的山坡,仍与远处荒芜的山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们来得不是时候,看不到漫山遍野的绿绿葱葱,看不到秋季的漫山红叶、柿子。”新绛县北张镇宁家坡的党支部书记、村长宁引才说。
正是眼前的这位60岁的老人,从2008年至今,把自己多年办企业积蓄的80多万元,用在了马首山1000多亩的五面坡上,栽下了9万株侧柏。春天他雇人栽树、拉水浇树,秋天他心无旁骛地与村人守树、护树,每天与侧柏对话,听侧柏细语。一株株侧柏在荆棘丛生、衰草遍布的大山里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他说,只有在马首山,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
“咱应担当这份责任”
2013年,新绛县委书记邓雁平专程上山看望宁引才,同他一起植树。当邓雁平问他有啥要求时,他说:“我们欠马首山太多了,现在该是我们回报大山,让大山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地处吕梁山麓的马首山,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2007年,国家出台禁止私挖滥采政策后,宁家坡一带山上开的矿全部关闭。望着千疮百孔的大山,宁引才心里说不出是喜是忧,喜的是禁止私挖滥采的禁令,保住了世代相依的大山,忧的是被采伐的荒山,连同村里5000亩山坡地,何时能披上绿装?坐在山梁上,宁引才经常会思绪纷飞。
那是2008年3月的一天早上,思考了许久的宁引才坐在老伴身边,突然问老伴:“你这几天上山了嘛?你不觉少了啥,又多了啥吗?”老伴不解地说:“不就是少了乱糟糟的放炮声,多了一份安静。”宁引才又说:“咱在这山下住了快一辈子了,你不记得那年山里下来的洪水淹了多少人家的房子和地?为啥?还不是因为咱这山上缺少树吗?虽说这几年村里有人挖矿挣了钱,可你看这山,像个秃头的老人,我们作为后人能忍心吗?”同宁引才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伴,了解宁引才的心事,知道他想要在山上植树造林,就劝说道:“宁家坡30多户人家,要护山造林是大伙的事,轮不上咱冒这个尖。”宁引才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反倒劝起了老伴:“咱是一名党员,又当了多年村干部,马首山养育了我们,难道我们能让它心痛吗?这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我们应该担起这份责任。”老伴被宁引才说服了:“这是为后辈着想的大计,你干吧,我全力支持你。”
开弓没有回头箭
说干就干!从村口的山坡开始,宁引才请了村里和邻村的50余名青年劳动力,以每个树坑0.7元的价格开始挖坑,并以20000元的价格购得1万株侧柏苗,用了20天时间全部栽完。
树苗栽完,老宁又有了新的担忧——荒坡土质太差,浇一遍水能成活吗?随后的半个月内,他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一次次失望后,他雇人雇车往山上送水浇树。
在老宁的呵护下,1万株树苗大部分活了下来,这让他信心大增,决定当年秋季再大干一场。老宁总结了春季栽树的经验,把秋季的“战场”选在了村北2.5公里地外的三面坡上。
五坡是有名的乱石坡,土不足2尺,没有水,树的成活率极低。但往山上运水,必须得开出一条车路,老宁又雇来推土机,在荒坡上推出了4公里长的通道。做好这些基础工作后,他雇了40余名壮劳力挖坑栽树,联系运水车准备送水上山。可当运水车司机来到山下看见险峻的山路后,说什么也不敢开车。老宁鼓励司机说:“我和你一起上山,我心里有数,没问题。”为了解除司机的顾虑,每次往山上运水,宁引才都要坐在司机身边,一边给司机领路,一边鼓励司机沉着开车。有了水,新栽的8000株树苗很快就全部浇了一遍水。浇水难问题解决后,老宁当年栽下的1.8万株侧柏成活率达99%。
“咱这山贫瘠不假,但办法对了头,照样能干成。”掌握了办法的老宁心里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宁将他的绿色之梦继续往大山深处延伸——在千亩荒坡上栽下了9万株侧柏。
马首山有灵气了
宁引才连续五年在山坡植树,植被逐年繁茂,生态也得到恢复。人们都说:马首山有了灵气。鸟儿飞舞其间,野兔蹦来蹿去,多年不见的獾也不时光顾。看到这些,宁引才心里甜滋滋的。
“树木没有成材,不会引来盗伐山林的不法分子,但会遇到羊群的啃咬和孩子的糟践。”一次,宁引才在一道山梁的低洼处巡查时,注意到有树枝被折丢弃在路上,判断一定有小孩在这里玩耍,折了柏树,于是就顺着几个足迹找了2公里,结果发现了三个学生正在玩耍,不经意折了小树。他把三个小学生叫到一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直说到三个小学生心悦诚服,对宁引才说:“宁爷爷,我们也要像你一样,植树、爱树。”几天后,在几个山坡上,竖起几块小木牌:“我们还小,让我们一起成长。”
还要再干十年
“他有了马首山这个大家,有了成千上万个树儿子,把我们这个家忘了,把子女也忘了!”老伴经常对别人这样说。“我们平时要个钱,花个钱,我爸总是掂量再三,一个钱掰两半花。但一说植树用钱,他从来不含糊。”儿女这样说。
这些年,宁引才把自己靠办企业积攒了的80多万元,都投到了马首山的植树上。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我这是回报大山对我们的恩赐,值!
连续五年不间断的植树、浇灌、护理,宁引才已经囊中羞涩。看着终日劳累的老宁,老伴、儿女越来越担心他的身体,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让他休息。对于这一切,老宁都不在乎。他说:“没有钱,我可以想办法。身体我心里有数,我还可以再干十年。”
本报记者 樊晋铁 通讯员 梁冬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