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太原市文明办和民政局发出“文明低碳祭扫”倡议,引导市民摒弃不文明祭扫方式,采取鲜花祭奠、网络祭奠、社区公祭等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清明节来临,这是一个感恩追远的特殊节日。年年此时,有关部门都要发出“文明祭扫”的倡议。在污染不断加剧的当下,这种倡导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我们已经受够了雾霾,保护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也许很多人认为传统烧纸方式是必要的。其实,从一开始,你就会错了“清明”的本来、背离了“扫墓”的原意。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流传千年的清明节,又被称为寒食节,原本是禁火禁烧之日,古人踏青吟诗、插柳植树、饮酒思亲,是很健康、环保、文明的。
再说“扫墓”,顾名思义,冬去春来,清扫墓旁杂草杂物,拂去墓碑上的灰尘,给先人一个干净清亮的环境。
然而,在与时俱进、讲究科技、提倡革新的年代,我们的实际做法不仅曲解了本意、甚至背道而驰了。
君不见,节日未到五花八门的祭奠用品早已“登场亮相”,节日期间墓园附近、马路十字口,随处可见焚烧纸钱冥物,香火缭绕、烟雾弥漫。风起时,星火四溅,事后一片狼藉。
既没有很好的传承传统美德和良好风俗,也没有创新进步,只剩一个“烧”字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扫墓,也称得上“扫墓”吗?
一个“烧”字把本来庄重肃穆、清洁明净的节日,变成了“雾纷纷”、“烟滚滚”,这绝非什么“清明”。如果亲人们真的地下有知,在这浓浓烟尘之中有何感想?
焚烧带来的危害,已不必多说。雾霾污染对每个人的危害都是相同的,你焚烧,危害都将反应在自己身上。
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已有部分民众意识到“烧”的严重性,自觉文明扫墓。在墓前扫一把灰尘,送一朵鲜花,种一株花草,相伴于青山蓝天,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升华与洒脱?
这个清明节,会再次陷入一场“烟雾风暴”?还是会过得更加绿色、环保呢?
褚艳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