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平鲁,乍暖还寒。但是,在万木待春的平鲁大地上,却是一片火热的建设场景:在北坪循环经济园区,记者看到,各式车辆往来穿梭,大型挖掘机“舞动”巨铲,高耸塔吊“长臂”舒展……工人师傅们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园区,这方有着优良传统的热土,正同步推进生态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转型平鲁
平鲁区曾是中国对外开放“起航”之地,在享受着煤炭资源丰富红利的同时,也承受着难以言表的苦楚。如何走出“一煤独大的粗放经济”困境?平鲁区委书记吴晓斌颇有见地,围绕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主要趋向,发挥新型工业化先导作用和创新型经济带动作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结构优化就是转型,发展质量提升就是跨越。平鲁区在进一步完善已经建成的9座大型矿井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全面完成所有保留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并依托日益发达完善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加快推进煤炭洗选和专业物流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金色能源、同煤等大型煤台和煤炭洗选项目。
2014年,该区将按照打通北坪、东露天两大园区之间的工业走廊,实现北坪和东露天两大园区、光电信息产业园、西易工业园和平朔安太堡、安家岭矿区一体化建设的思路,整合建设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平朔循环经济园区,打造重点产业项目集聚区。到2020年,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十分之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北方立体能源新区。
与此同时,该区继续推动“一矿一企”转型发展战略。目前,全区筛选出总投资150多亿元的50多个地面转产项目,由24座保留煤炭企业开展“一矿一企”项目对接建设工程,现已有龙矿大恒等6座煤炭企业敲定了超过10亿元的项目。
去年12月3日,省委书记袁纯清专门听取了平鲁区工作汇报,高度评价该区是全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发展的后起之秀。
美丽平鲁
平鲁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区。长期以来,全区400多个村庄“点缀”在千余条山峁沟梁之间。
为改善生存环境,平鲁区累计投资60多亿元,改造棚户区200万平方米,移民搬迁156个村,近3万人,城市规划面积由10平方公里,拓展到3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5万,增加到11万,城镇化率达到54%。
1949年,平鲁区只有残次林400多亩,林木覆盖率约0.01%,全区80%的区域是荒山秃岭,80%的面积水土流失严重。
为此,该区围绕“打造千里绿色长廊、建设二百万亩生态屏障”的定位,按照“70%的土地绿化”的思路,“十一五”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22亿元,地方煤矿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爆发式生态攻坚。
目前,全区造林面积达到11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5%,基本上形成了点面结合、带网衔接、城乡互动、快速推进的绿化格局。今年以来,紧紧依托“三北、天保、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大国家项目,重点实施好“一区一山三条路,两圃两块三十村”造林绿化工程。在乡镇强力推进“一乡一条路,一村一片林,人均一棵树”“三个一”身边增绿工程。
幸福平鲁
记者了解到,平鲁区每年用于民生改善的财力,占全区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达到30%以上,极大地增进了群众福祉。
按照“管办分离”的模式,平鲁把投资1.5亿元新建的区综合医院整体托管给省人民医院,让“山庄窝铺”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医疗服务。全区13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公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2012年扩大到区医院、中医院,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及零差价销售,区财政按销售基本药物收入的40%给予补偿,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贵的问题。
投资2亿元,有力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把全区城乡居民的医疗费报销比例提高到90%,报销上限提高到10万元,新农合补助标准达到315元。全面推行理事会法人治理模式,区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评审,基本药物药价、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下降34.5、33.3、26.3个百分点,全区农民参合率达到99.9%,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8元,比省均高出8元,人均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标准达到30元,基本上实现应保尽保。
平鲁区新农合补助标准、报销比例和封顶数额三项指标,以及基本药物补助标准全省第一,全国领先。今年,平鲁区在稳步推进全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特殊病种补偿政策中的病种范围和重大疾病保障范围。
在教育的投入和创新上,平鲁区累计投资7亿多元,调整优化了城乡学校布局。2012年,平鲁区率先全面启动实施15年免费教育,从幼儿园普及到高中。目前,平鲁区福利院已经抚养了315个孤儿。2012年,平鲁投资1亿元,建设了区中心敬老院,对平鲁籍“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目前,全区首批300名孤寡“五保”老人即将入住敬老院,区财政还按照生活费、医疗费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让入院老人实现老有所养。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4年起,区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实现了城区有线电视、城区公交、机关党报党刊订阅全免费,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普惠于民。
本报记者 刘成根 通讯员 谢宏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