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当记者见到刘成钦时,他正在自己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侍弄刚刚收购回来的中药材。
“看着满地的白芍、金银花、穿地龙和黄芩破土而出,我觉得干劲更足了!”刘成钦和记者侃侃而谈。
刘成钦的老家在河南永城市,早先他是做中药材购销生意的。由于生意的需要,他常常往返于泽州县李寨乡一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李寨乡有一些果园,因为赔钱而撂荒。于是,他就萌生了自己承包这些果园来种植中药材的念头。
李寨乡是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丘陵山地居多,极其适宜中药材和林木的生长。经过和当地村委协商,刘成钦承包了4个果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为掌握更多的先进种植技术,刘成钦每年都奔波于多个中药材先进产业区考察,学习中药材的种植培育等先进技术。
刘成钦和两个儿子在李寨乡负责中药材的种植和购销,老伴在中国最大的中药材批发市场安徽省亳州市负责销售,他们的生意基本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刘成钦对记者说:“村民们种植玉米、小麦、谷物等作物,即便是风调雨顺,忙活一年下来,每户也赚不够3000元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相比来说,种植中药材优势更为明显。以白芍为例,虽然说在刚种的头三年里产生不了效益,但三年后,效益会十分明显。去年,我的白芍已经产生效益,卖了七八万斤,直接效益达20多万元。”
“处世当思存厚道,做事不忘利及人。”这是刘成钦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为实现规模发展,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2010年底,刘成钦办起了“永辉农林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每年都会向社内成员提供两至三次的技术培训,并且在生产过程从种苗采购、发放、管理、销售都实行统一管理,从而使种植户消除了后顾之忧。
几年来,他走乡串户,向农户讲解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户一起探讨研究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说,为提高中药材的品质,获取更大更好的经济收益,在李寨乡的田间地头,随处都可见到他奔波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成钦的带领下,李寨乡参与种植中药材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泽州县芍药种植面积是3000亩。其中,李寨乡就有2000亩。刘成钦的合作社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余亩,示范山楂园500余亩,解决就业100余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刘成钦的信心更大了。他说:“如今党和政府的惠农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今年,泽州县政府还将对百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进行每亩100至400元的补贴,有了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帮助,农民种植的劲头更足了。接下来,合作社将在深加工、精加工上做文章,大力推广机械化种植,不断提高种植效益,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让更多的农民都能够富裕起来。”
更令人欣慰的是,刘成钦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计划,得到了李寨乡党委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为有效扩大全乡种植业的发展规模,让农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李寨乡政府确定了今后的种植业发展目标,全乡以中药材种植和干果经济林发展为依托,力争三年内实现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万亩干果经济林基地的建设,通过发展规模种植来促进全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如今,刘成钦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不仅鼓起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让当地很多的农民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眼下,为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共同致富,刘成钦依然坚定地走在中药材种植的掘“金”路上。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徐晋芳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