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互联网金融的大风口上,大象也在飞。
而作为互联网的杰出代表“余额宝”的成功,无疑令很多业内同行“眼馋”,其后,腾讯、百度、网易也纷纷推出类似的宝宝产品,这些“宝宝们”动辄跑赢银行存款十几倍,欢乐地拉走躺在活期存折上的最后一分钱。于是,迅速长大的宝宝们也迅速迎来的无数质疑,人们对于网络安全和高收益的担忧也与日俱增。
3月27日,中国最大自营电子商务平台京东商城也推出其互联网理财产品——京东小金库,并正式加入“宝宝混战”。那么,这款自诩“好东西总是在最后”产品到底怎么样呢?以宝宝军团为新生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如何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并和传统银行共同做大,让年轻的互联网金融不止是踏歌而来……
与小金库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余额宝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这款堪称“搭上互联网理财末班车”,又自诩“好东西总是在最后”的京东小金库究竟能否延续“前辈”的辉煌呢?为了进一步了解此款产品,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经济学博士武宏波也进行了一番体验。
据京东网站相关介绍显示,购买金东小金库非常方便,用户可直接使用京东账户联合登录网银钱包,与支付宝类似,京东网银钱包可以实现充值、提现、转账等基本功能,在开通网银钱包以后,只需将资金转入小金库,即可自主选择购买。不仅如此,与余额宝类似,用户在购买小金库后,也可以无缝融入整个京东消费生态圈:小金库内的资金不仅可随时用于京东商城内购物消费,未来亦可直接用来结算京东白条账单,甚至还可进行信用卡还款。
听起来,确实不错,不过,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武宏波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支持开通京东网银钱包的银行没有多少。比如招行借记卡,就不能用来开通京东网银钱包。而根据随后的跳转页面显示,目前支持开通京东钱包的只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这8家银行的借记卡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这11家银行的信用卡。很显然,这一数量相比市面上存在的银行品牌而言实在是少了不少。
不仅如此,随后咨询在线客服的过程,也令他感到颇为头疼。在经历了漫长的排队等待之后,页面竟离奇地显示“非常抱歉,由于网络繁忙您此次排队失败”;而第二次排队、第三次排队、第四次排队……结果同样令人郁闷,直到他按照页面的“提醒”安装了一款名为“京东咚咚”的软件后,一切排队等待的问题居然都神奇般地解决了,此举不得不让人怀疑有“绑架民意”强制安装软件的嫌疑。不过,在咨询过程中,在线客服表示,因为咨询人数比较多,所以才会出现“中途掉线”的情况,而随着运营的进一步发展,支持京东网银钱包的银行会越来越多。
“页面设计凌乱,各种绑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感觉不如支付宝和理财通那么简单。恐怕稍微上点年纪的用户,可能会在注册申请阶段就打退堂鼓了。”和小金库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武宏波多少有点失望。
偏爱“小金库”,银行厚此薄彼为哪般?
其实,像武宏波这样,对于京东这个新生“宝宝”并不太偏爱的人不在少数。那么,传统银行对于“宝宝们”又是怎么样的态度呢?
日前,继四大行中的工行、农行、中行相继调低对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以来,支付宝交易量最大的建行也对支付宝“发难”,把快捷支付额度调低到了单笔最高5000元,每月不超过5万元。
而对于下调额度的原因,几家银行均表示,降低限额主要出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需要,近期已经出现了一些盗取资金的案例,支付宝使用仅凭密码和验证码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然而,与近日四大行调低余额宝快捷支付限额不同的是,京东“小金库”上线后,支持其快捷支付转入的银行共有11家。其中,中行对快捷支付单日和单笔转入的限额均为100万,建行对单笔和单日快捷支付转入均没有设置限额,农行对单笔和单日快捷支付转入限额为1万。对单日快捷支付没有设置限额的还有华夏银行、杭州银行和宁波银行。浦发和光大银行的单日和单笔限额均为2万,交行和招行对快捷支付转入的限额单日和单笔均为5万。
给支付宝亮黄牌,却给京东亮起了绿灯。银行为何这般的厚此薄彼呢?
“一方面,京东的资金影响力对银行资金的转入转出影响力小。余额宝在很短的时间内规模就达到4千亿元,而京东刚上市不久,始终保持低调宣传,而且用户群并不广泛,影响力也比较小。毕竟这种金融平台的上线,是将资金从储蓄卡转入小金库,等于从银行抽走一部分资金,但是这部分的资金存量对于银行大批量资金来说,影响甚微。”
另一方面,也和企业规模大小有关。在国内,京东虽然是仅次于淘宝的第二大电商平台,但是所占的市场份额比较小,对于银行来说,和它的合作还处于试验阶段。并且在银行看来,京东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在其可控范围呢,短期并不会造成所谓的威胁。在限制余额宝的同时,扶持一下京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有利于市场的竞争。简单讲就是,希望京东和阿里之间的竞争可以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银行这种两面派的态度也无过失而言。毕竟银行的这种态度完全属于自身金融行为,并且现在监管部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只要银行和金融平台双方交易是合法,风险可控,那么监管就是成功的。
如何让互联网金融不只是踏歌而来
面对踏歌而来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的老大似乎被这个新生力量撞了一下腰,但不管是谁分了谁的一杯羹,或者是谁正在发酵一场鲶鱼效应,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早已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场明争暗斗中。
然而,如何能有效解决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如何能让传统银行摆脱模式运营上的弊端,将两者之间的正能量发挥到极致,做到互相壮大,才是当下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武宏波看来,二者可建立支付中介平台,开展与其资质良好的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企业等的广泛合作,通过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向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支付服务。
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信用中介平台,为资产管理业务服务,实现理财等金融产品以电子渠道为主进行销售。此外,建立信贷中介平台,推进实现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信用积累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通过整合挖掘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及信用记录,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管控,降低风险并提高互联网形式下的融资服务能力。
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之间的攻守关系,武宏波表示:“银行的根基最终是要靠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创新水平来维护,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并不是天然的对立关系。”不过,他也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产生初期大多发展快且风险较低,伴随快速发展及利润诱惑,从业务和机构上都开始变得鱼龙混杂,风险随之积聚。从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来看,已经显示出进入这个阶段的苗头。为了防范风险积聚之后的爆发,合理监管是必要的。
本报记者 桑莉媛
责编 李京益